首页 头条 要闻 综合 社会 民生 媒眼 聚焦 文学 TV
 
 
文学
点击分享本页面
怀念我的父亲王步高
2020.10.30
文章来源: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 王岚
   11月1日,于我而言是一个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日子。
   弹指一挥间,我敬爱的父亲王步高教授已经辞世整整三年了。父亲生前的笑貌经常在我脑海呈现,往事一桩桩,历历在目。
   父亲在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回扬中,先是在丰裕中学,之后便调动至永丰五七学校,担任副校长,从此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演绎出了他那“三尺讲台育桃李,一腔热血写春秋”的坎坷而又绚丽的一生,今天追忆起来,一切都恍如昨天。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对学生比对我好——他总是倾囊接济贫寒的学生,而我却穿不上喜欢的花衣裳;父亲总是在忙——忙着上课,忙着校办工厂,而我的课余时间也得搭进去——帮着封塑料袋;父亲让我们在玩的同时还要为学校作贡献——夏天的时候,他把我们姐妹俩往河里一扔,让我们去摸螺丝、摸河蚌,中午给学校食堂加餐……长大以后,尤其是我为父亲整理《诗文集》的这两年,我在阅读父亲的文章中,对父亲的教育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小时候的抱怨都化作了更深的崇敬和追念。尤其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他作为校长,放下南大毕业生的身段,为了学校的校办企业发展,为了让每一个穷孩子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他背着产品,四处求人,历尽艰辛,苦苦推销,为改善办学条件而不停地奔波。几十年来,当年永丰学校的很多受到父亲帮助的学生仍然与我们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父亲是一位勤勉治学的学者,在做学问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并留下一串串丰硕的成果:他离开永丰十多年后,读完硕士研究生,攻读唐圭璋教授的博士,之后又到东南大学继续他的教师生涯。父亲当年在没有高校教龄的情况下,破格晋升副教授,三年晋升为教授,第五年任东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并成为中文学科的带头人。在东大的十九年中,父亲先后负责筹建了东南大学中国文化系和中文系,建起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两个硕士点和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由于父亲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所以全国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总是与东南大学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东大在全国大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发挥着引导与示范作用。
   在这一串成绩背后,是父亲十九年如一日的辛勤的耕耘和汗水的挥洒。在申报硕士点时,那整整一箱的材料,是父亲成天坐在文印店,一点一点整理出来的。他成年累月超负荷的工作着,每年要给研究生上三门课,还要给本科生上五门课左右,最多时有四五百人听他一门课。他不辞辛劳、勤勉尽责,每年的工作量都超出定额的两倍,为了使中文系缺编以便引进人才,父亲上的公选课坚持不拿课酬。父亲开的“六朝松下话东大”讲座累计讲授40多场,经常是父亲流着泪讲,学生流着泪听,让学生终身铭记。以半阙《临江仙》填入的《东南大学校歌》,字字珠玑,豪迈壮美,把浩然正气与宏伟力量,一句句唱出了、传递了东南大学历史的厚重,也连接着东南大学视野的恢弘。这首获得“中国最美校歌”赞誉的校歌也成为涌动在东大人血脉里的诗意旋律。
   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父亲应清华大学的邀请,只身一人,抛家离舍,北上到清华担任客座教授。在清华任教的八年间,父亲开设了《大学语文》《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等课程,年教学量高达288课时,每门课节节“爆满”,学生评价选父亲的课“比北京汽车摇号都难”。他的多门课程教学评估排名全校前5%,父亲所创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网络慕课总数在全国首屈一指,为清华大学人文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清华近十年来最优秀的教师之一”。父亲病中,前后有十几批学生自发来南京探望,清华杨斌校长带着邱勇校长、陈旭书记的卡片、聘书专程赶到南京探望。父亲逝世后,清华为他设立了“王步高通识教育基金”,每年的忌日举行集会悼念;清华大学素质中心主任李树勤教授评价父亲做到了三个极致:讲课讲到极致,爱学生爱到极致,爱清华爱到极致。他为清华教师树立起一面旗帜。
   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我看到的是:每年元旦前夜,父亲总是与学生在他的清华公寓里欢度,父亲包馄饨,学生吹笛子,吟诗作赋,其乐融融;每次上课,父亲总会提前十五分钟到,课件拷入八个U盘,生怕因为U盘打不开影响了上课;每天下了课,总有学生意犹未尽,父亲推着自行车,师生俩聊文学聊创作聊人生,就这样一直走到了公寓楼下;父亲创作的《清华大学百年赋》,历经五十四次修改,直到病危,他还郑重托付清华同仁,务必修改其中的某一个字。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亲更是我心中的一座永久的丰碑,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当年我报考大学时,父亲坚持让我读了师范。现在,我也已经从教三十一年了。虽然我从事的是基础教育,但是父亲一直是我效法的榜样,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学生的博爱情怀,所有这些都是他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将激励和鞭策着我无怨无悔地延续着他的事业,传承他的精神,“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
   如今,由我收集、整理、校对的父亲的《诗文集》即将付梓,以父亲名字命名的文苑已初具雏形。此时,东大校歌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六朝松下听箫韶……”在奔涌的泪水中,女儿终于完成了纪念父亲仙逝三周年的祭文。
@2018 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1-8832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