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个“中华慈善日”
 
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穿”军毯的树 下一条:眺望夕阳
复员证上忆变迁
  2024-07-31
□ 陈锡余 1958年,我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从部队回到了家乡丰裕,由入伍前的一名小学教师成为农民。岁月流淌的多快啊,一晃已过去六十六个春秋。翻开我当年的复员证好似涌流波动,勾起了我深深的回忆。 复员证共有10页20余栏,有毛主席和朱德副主席像与题词,有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建设军人证明书,还有复员建设军人须遵守的公约。看着填满各栏的文字,其中家庭经济状况一栏使我沉思良久,促使我拿起笔来回顾那段历史。 家庭经济状况一栏又分入伍前和入伍后两小栏,在入伍前一栏中填有低田七亩六分,草屋三间,猪两条。入伍后一栏填有高低田已入社,草屋三间,猪两条。也许有人要问:一个家庭怎么就这么点家当,猪还能算资产吗?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没有其他资产和收入,在那个年代,一头猪一年有几十元的收入,且猪灰是庄稼的好肥料,水稻田肥料主要靠秧草茎和豆饼,麦田肥料主要靠猪灰。农谚说得好:“要是养猪不赚钱,回过头来看看田。” 土改时,我和母亲、姐姐三人(父亲已病逝),被评为中农。由于百孔千疮的旧中国留下的是“一穷二白”,五十年代初期的农村基本上仍然靠耕作土地,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由于没有良种,加至灾害频发,粮食产量极低,我家虽有六亩多地,但仍食不饱腹,特别是青黄不接的春三、二月。在最困难的时候,我姐姐曾去江南挖观音土回来和青菜薹拌着摊饼充饥。农村人穿的有的也是自己解决,他们种植棉花,结出的棉桃采摘晒干,用脚踏的扎花机将棉花皮与棉籽分开 (籽可榨油食用,棉饼作牛饲料),再由弹花匠弹成蓬松的棉花擀成棉条,用手摇纺车纺成纱。正如一位南宋诗人所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农家儿女日夜辛劳,没有片刻休闲,他们白天在外劳作,晚上在微弱的油灯下纺纱。纺成的纱,通过经纱、刷浆、上机……由机匠织成布,布可染成蓝、黑色,可做被子的里外料,也可做衣服,我在少年时期就是穿着粗布衣服长大的。农民穿的夏布衣裳和用的夏布蚊帐,一般也是用自产的苎蔴制成。夏布的制作过程与棉布相似,不同之处是蔴剥开后,刮去皮,用手撕成很细的蔴丝,而后两根丝合在一起用食指和拇指一起合力捻成纱,织成布。 在那个年代,农民所住的也是就地取材,芦笆壁、土垡墙、稻(麦)草屋面,有条件的用木材骨架,条件差的则用自家宅基地上的树,一般是鬼柳杨。由于条件有限,多数房屋矮小,且易腐烂,如稻草屋面烂得较快,烂了便请铺屋匠修一下,补上一块。昔日“穷奔江滩”仍是“小结蓬芦”,还是没有摆脱贫困。 那时交通也不是太发达,通往外地的主要是水路。以姚镇班、常州班和通往上海的东新港轮船码头三大水道为主。另外,全县有大小码头20余个通往毗邻县、市,主要方便群众走亲访友,贩卖猪、羊、竹枝和一些土特产。县内陆上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手推独轮车。1949年我父亲生病需到新坝新春请位陈姓老中医,便请本埭一壮汉推着独轮车来回接送。 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上也是自给自足,鸡蛋可以换成油盐,家门口常有人挑着担子吆喝“修锅啊”!洗衣服没有现在用的洗衣粉、洗衣液,而是土长的皂角和草木灰。皂角是一种长满刺的皂角树的果实。果实中含有皂苷,皂苷在水中能产生大量的泡沫,有很强的去垢功能,因此被用来作洗涤剂。草木灰放在簸箕里,用水过滤成灰水。因草木灰含有碳酸钾的成分,浸泡后用木质的捶捶棒打衣服(被子、蚊帐等大件用脚踩),用水把污垢带出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贫穷已成为过去,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日新月异、气象万千。昔日住草屋房,吃糠半年粮,穿粗布衣,走泥泞路,交通闭塞,水害不断,一、二头猪也算资产已成为历史和刻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如今的扬中处处高楼矗立,农村别墅排列成行,交通四通八达,村村组组水泥路,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乡村水清岸绿,人们衣着时尚,到处欢声笑语。一个个反映历史、文化、变迁、人文底蕴的特色村、镇,像一串串珍珠点缀在江洲大地,使扬中这座美丽的花园,到处绽放幸福之花。 昔日的江堤,现在是水泥护坡,堤顶沥青铺设,宛如一条巨龙环绕,结束了扬中频繁水患的历史,护佑着人们的安居乐业。江堤已成为人民观长江潮,赏岸边芦柳的旅游圣地。今日的岸边已成为聚宝盆,坐落着造船厂、中粮油加工厂等大型企业。昔日的扬中也只能在博物馆见到。 我家丰裕明华七组仍保留着原来的自然埭,在五十年代23户中,仅有初中生4人,瓦屋3户。截至2023年,有大学生10人,其中研究生3人,家家住上了楼房。扬中的发展从税收收入亦可充分证明,1984年财政、税务两部门分设后,各种税收入仅1900余万元,而到2023年税收达到了61.5亿元,四十年间呈几何级数增长。 展望未来,在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和不懈努力下,强富美高新扬中的目标定能实现。繁荣富强的祖国,七十五年来,见证了历史的巨变,彰显了民族的力量。75年砥砺前行,75年春华秋实。祝福祖国如日中天,如月之恒,永远充满活力和希望。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434396826
位访问者
本年度:107093070 本月:12882730 今天:50306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