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个“中华慈善日”
 
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一个坐得住的人 下一条:秋 晨
从教六记
  2024-09-09
1955年到1969年间,我从扬中初级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在本县做小学教师。这段从教经历,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和成长。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许多教书往事,仍然活在记忆中,甚至刻骨铭心。 一、初出茅庐时,人称小先生 踏上教师岗位,我年仅18岁。一些学生家长称我为小先生。有的问:“这位小先生尊姓?”还有的问:“小先生今年贵庚?”更有一些家长说:“哟,这位小老师和大的学生差不多高!”起初听到这些称呼,我立刻脸红。后来想想,这些家长并无藐视之意,因为自己确实身材既矮小,貌又不惊人。这样想通了,也就坦然面对了。不过,也有让领导担心我“人小年少,办事不牢”的事。那时,我刚分配到新坝匡家祠堂初小工作不久,就碰上所有教师被分到农村协助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学校所属的营房港中心校布置这一任务的会议一结束,校长就特地将我叫到面前,板着脸对我说:“这次人口普查,你要认真仔细,不要稀里糊涂。搞错了,要追查!”我虽默默领受,心里却不服:“人小怎么了?哪有事未做先训话的道理?”尽管遇到这些不愉快,却从未动摇过我的自尊心。我坚信有志不在年高,要勤学上进,业余时间书报杂志不离手。有一件小事,至今还记得。在九圩埭初小,一次课后,四年级一姓黄的学生突然来问我:“吴老师,什么叫对对子?”我愣了一下后,对他说:“过年时,你家大门红对子纸上写的句子就是对子,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有的还词意相反,大对小,天对地。”我又随即举出刚从《旅行家》杂志上看到的一则事例,说是瞿秋白小时很聪明,一老师出题“独角龙”,要他对出下联。瞿秋白因对学校一位戴眼镜的老师不满,就以他对出下句 “四眼狗”。这位学生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其表情似乎有点惊奇。事后得知,他以我的释疑解惑为话题,在学生中议论:“别看吴老师人小,还有点学问。”他平时调皮,常不守课堂纪律,我上课时,却规规矩矩。 二、忙假劳动,经受磨炼 从教10多年,一段时间,我最怕学校放农忙假。一到这时,除不放假的低年级教师外,其余教师统统下田劳动。劳动对别人是家常便饭,对我来说是又苦又难。过去在家仅拾拾柴火,割割羊草,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更不会干农活。在五爱小学时,学校后就是我假期劳动的生产队。时值夏收夏种挑河泥,一担又一担压在肩上,直觉得肩疼担子重,等于是一担一担的挨命。社员们心疼我,一再叫我少挑点多歇歇,可我却硬装好汉。到了接近中午时分,眼晴老是盯着学校,一旦见到低年级学生放午学,就随即撂下担子,迫不及待赶往学校伙房吃饭,饭后趁机休息一下。栽秧更是出洋相,其他老师一个长行栽到头,而我落在后面“摸螺螺”,仅仅栽了丈把远,就累得腰酸腿痛。就这样,经过几次农忙假的磨炼,我在劳动中手脚变灵活了,肩上也磨出了老茧,基本上学会了挑担、割麦、栽秧、车水等农活,能从容应对农忙假。更重要的是吃得几番农活苦,深知劳动人民最伟大。 三、出乎意料,提为校长 1958年暑假期间,全县教师集中在八桥中学进行学习。结束时,文教局领导宣布人事调动和任免。令我想不到的是,宣布我任于夹港小学校长。当时,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我本是教师中的无名小卒,缘何提我为校长?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这次整训是集中听报告,分组讨论,我在讨论中发言也算积极。发言时,不仅语言简洁,还时有幽默风趣的话引发笑声。我这点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被常来讨论组听发言和了解情况的宣传部领导所关注。于夹港小学是个一至六年级分为一三、二四、五六共三个复试班的完小。虽然任此规模很小的学校校长,但我已受宠若惊。20多岁的我,充分释放自己的青春活力,既努力做好学校行政工作,又认真教好五、六年级的数学。在这个小天地里,也算干得风生水起,时常受到三 中心校的表扬。1959年我被评为公社的优秀教师,出席了县文教“群英会”。1960年8月,我又被提升为三 中心校副校长,这也让我想不到。到了中心校,我分管所喜爱的教学工作,如鱼得水,十分卖力,积极制订教学计划,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经常观摩公开课,在教学研讨中我忘掉自己的副校长身份,先将自己炼成了教学业务骨干。 四、开门办学,配合中心 1957年到1958年间,文化教育界提出学校要开门办学,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适应形势,学校增设劳动课,开展勤工俭学、耕种试验田等。我在担任于夹港小学校长期间,对这方面的一些事,印象较深。有一次,学校所在的大队,来校布置开展熏土窑活动。我们便让一些高年级学生从附近的稻田里搬来许多土垡,在学校前的港岸上,每隔七八米垒起一个简易熏土窑,共有七八个,并在每个窑里放上两三把柴草。检查团临近,负责的老师哨子一吹,各窑守候的学生立即点燃窑里的柴草。顷刻间,浓烟滚滚,焦木味四散,颇似“火烧连营”。检查团中有人惊讶道:“这个场景,像个电影镜头!”事后大队和学校都受表扬。还有一次,学校所在的大队来校,要老师书写插在田头的宣传标语。他们扛来的牌子共有三四十块,全用白石灰粉刷,需用毛笔书写。老师们说我毛笔字写得好,将任务给了我。我挑灯夜战,任务完成后,已是东方欲晓了。 五、升学统考,一举成名 1965年我教中心校六年级的数学。因为是毕业班,面临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校内外都很重视。我这个校长教的毕业班,如果考分低、升学率差,有何脸面见“江东父老”?面对这种压力,我深感重任在肩。因此,除了认真教好每一节课外,还另开“小灶”,不断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毕业前夕,又集中有教学经验的五 小学校长王德基、码头小学校长姚文肇等编写数学复习提纲,并商定,所编题目必须有代表性、典型性,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经过实践,这套复习提纲很管用。就在这一年,全县小学升初中的入学统考中,三 公社的数学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全公社的小学毕业生全被录取升入初中。这一成绩,可谓一鸣惊人,也让我一举成名。不过,当时班上有个女生姚某某,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优秀,可惜她被录取后因家境贫寒,放弃了升学机会,回家务农。事后很长时间我才得知这一情况。如果当初及时上门做其家长工作,这位学生很可能会继续上学,只因我缺乏对学生负责到底的精神,埋没了一个人才。一想到这件事,就责备自己的失职。 六、参与升学阅卷 当了一回考官 1966年夏,全县小学升初中统考刚结束,县文教局就聘我为这次统考的语文阅卷老师。当时,文教局招生办抽调了全县多名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且有经验的老教师组成语文阅卷小组。在校长中,唯独抽调了我,显然是对我的器重。这次升学统考的语文试卷,就是一篇作文:“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的读后感”。根据招生办的阅卷评分要求和注意事项,我将这次作文评分细分为4个档次:1、如作文不切题,则不及格,评为60分以下至50分;2、作文基本切题,评为60至70分;3、作文切题,且有新意,评为70至80分;4、作文不仅切题有新意,而且段落分明,语句流畅,病句和错别字极少,则评为80分以上、90分之内的高分。在确定评分的档次上,我总要思之再三,比较再三。经过两天的工作,招生办的曹主任找我谈话,他说我的评分比较恰当,要我继续这样操作,并说对我的评分不再复评,以我的评分“一锤定音。 这一意外的惊喜,让我对自己的评分标准和阅卷能力坚定了信心。 最后,还得饶舌,古有浮生“六记”,今有杨绛干校“六记”,我这草民竟敢也来“六记”?请勿误会,只因本人从教时间不长,只能择其零星而记之,这仅是文题上的类似。老朽不才,绝无掠美之心。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43332278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05942123 本月:11731783 今天:60592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