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个“中华慈善日”
 
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头条新闻
头条新闻  
上一条: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打造值得人民信赖的高品质教育 下一条: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潮流风尚
扬子江中非遗“火”
活态传承解锁“文明密码”
下转2版   2024-09-11
民富水平高、工业发展旺,提到岛城扬中,人们无不认为这个城市是“鲜活”的代名词,谁能想到这样一座看似“年轻”的城市,却拥有着一份丰厚的非遗“家底”:已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共22个,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在这里,非遗以独特的方式“焕新破圈”走出了传承与发展的扬中路径。 千年成洲 “年轻”岛城沉淀独特记忆 成洲千年,建置百年,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这当中是否有什么独特的“秘方”?听过两个故事也许就有了答案。 选材、烤料、分调、开孔、校音、修饰、微调……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箫笛的制作,有一套独特的工艺流程,制作出来的箫笛工艺精湛、音域宽广、音色明亮,不仅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民族乐器,更是饱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工艺品。“箫笛的制作,就是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研究、不断有新的学习。”在箫笛代表性传承人常敦明的口述史中,提及了他学习箫笛制作技艺的历程。为了提高箫笛制作技艺,吸收先进经验,常敦明15岁时,便前往上海学习箫笛制作技艺,回扬后,更是对箫笛制作技艺不断改良,带领工艺师们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制作新产品,将箫笛的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简单的糏团经过揉捏、雕刻、点缀,便变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做工精美的“花圆子”,面塑(糏塑)凭借其精巧的工艺和美好的寓意,成为一项极其宝贵的民间手工技艺资源。而这项独特的技艺的发扬得益于我市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吸收。原来面塑发源于我市西来桥镇,起初作为江中洲地,西来桥镇吸纳了来自大江南北的农民来此耕耘,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而面塑技艺,最初便是由一位来自苏北的孟老太带来,后由扬中本地人改进、推广,形成了独特的面塑风格。 原来,由于四面环江的特殊地域环境,早期扬中人民大多以手艺谋生,在我市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中,多的是常敦明这样不断学习,勇于探索与创新的匠人,和西来桥镇这样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身的独特文明的案例。他们依托“扬中三宝——芦柳竹”形成竹编、箫笛、柳编等非遗技艺,更有开放吸收外玉雕、面塑、青铜铸造等外来手艺,融入扬中本土文化,形成独属于扬中的非遗记忆。 厚植沃土 “文明”岛城非遗“枝繁叶茂” “我们扬中人,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心里头都装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文明瑰宝。”非遗传承人童国芳做虎头鞋已经有五六十个年头了。在她的记忆里,每逢端午,自己的小摊前总是挤满了人,在扬中人的心里,给孩子买上一双虎头鞋,是不能少的。“穿了虎头鞋,孩子眼明耳灵、吉祥平安。”童国芳告诉记者,虽说现在家家户户条件都好了,但是一双虎头鞋,一把五彩绳,却是老百姓心中无法替代的美好记忆,那不仅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更是对后辈的美好祝福,也正是家家户户这样的人文情怀,支持着她能将虎头鞋这门手艺越做越好。 春节写春联、贴窗花,元宵节猜灯谜、放花灯、“二月二”舞祥龙、剃“龙”头……每到传统节日,在岛城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别看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到这些节日,反倒更加热闹。”在前不久的七夕节,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参与的市民都连连点赞。在新坝镇潮青春青年之家,非遗文创与传统节日碰撞出美妙火花;在经开区兴城村,“绳编”达人陈飞飞用指尖“编”出幸福与美好;在三茅街道丰裕中心小学,学生们用非遗剪纸送出节日温暖;在婚姻登记处,38对新人们“穿针乞巧”共叙佳话,让传统文化吹来文明新风……民富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更是文明的传承,也正是这样传统文化的沉淀,让岛城扬中添上“文明”的沃土,使得非遗孕育出蓬勃的生机。 释放动能 “活力”岛城非遗“焕新破圈” 传统非遗如何搭上“时代脉搏”实现“焕新破圈”?唯有注入新血液、释放新动能。来到西来桥学校的糏塑馆,“指尖秀糏塑”社团正在开展每周的社团活动,只见简单的糏团,在学生们灵巧的双手下变化出生动逼真、形态各异的造型。另一边的操场上,舞龙社团的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舞龙练习,只见孩子们一个个手拿舞龙棍,举起龙身,卖力地舞动着,脚步辗转腾挪之间,长龙随之翻转舞动,起伏游移,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营造非遗人人知晓、人人热爱、人人学习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非遗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走入大众视野,非遗校本课程精彩纷呈、非遗研学如火如荼、各类非遗展馆层出不穷,我市通过各类阵地打造,开展多样化的非遗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血液中迸发新活力。 此外,我市还将非遗巧妙融入文创旅游和文化服务,让非遗更接地气,更有人气。将非遗剪纸与汉服、团扇、摆件、卷轴等巧妙融合,化身精巧的文创作品;非遗泥塑与扬中的本土文化相结合,设计出灵动精巧的“河豚叫叫”;传统竹编、柳编作为精致的地产工艺品走进乡村直播间,从“展品”真正变为“产品”,为传统非遗注入了时代元素,让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而是大众“可触可感可玩”的生活。□ 杨文琳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432894343
位访问者
本年度:105488905 本月:11278565 今天:15270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