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也是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我市以建设农村食品安全网络为突破口,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监管能力,使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深入调研,找出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去年,市食安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镇区,组成5个联合调查组,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农村食品安全状况实地调查。走访种植养殖户51个,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21个,农村餐饮店63个,屠宰场5个,全面掌握了我市农村食品安全现状。由于我市食品生产加工模式以家庭式耕种、作坊式生产、个体式经营为主,食品生产经营基础薄弱,仍存在规模小、硬件条件差、管理落后等问题。
同时,我市对农村餐饮安全隐患也进行了深入调查。近年来,随着农村家庭自办酒宴越来越多,农村“办酒公司”应运而生并逐步壮大,他们提供“买、汰、烧、洗”一条龙服务,深受百姓欢迎。但由于“办酒公司”人员流动性大,服务人群广,又因其游离于餐饮服务行业边缘,监管缺乏明确法律依据,一直是监管难点和薄弱环节。为探索“办酒公司”科学监管新途径,我市以举办“江鲜美食节”为契机,逐村逐组对农村“办酒公司”进行了调查。全市农村共有“办酒公司”179家,每个“办酒公司”年均办酒100场左右,年总服务人次近200万。办宴服务人员普遍文化层次低下、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健康状况不明、操作不规范,给农村餐饮市场带来重大食品安全隐患。
标本兼治,实施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
面对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市大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群众监督网、监管责任网“三网” 建设,从根本上有效促进和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
推进监管责任网。我市在原食安委32个成员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加强,将农林、质监、工商、卫生部门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增加为市食安委及食安办副主任。这一创新性的尝试,进一步强化了职能部门监管主体意识,凝聚了合力,整合了资源,使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工作更加顺利流畅。并建立健全镇级食品安全领导协调机构,同时层层落实监管责任。仅2006年,镇村两级就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检查10余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1000多家,配合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和检查20余次,刊出食品宣传栏60块,广播宣传80余次。
构建群众监督网。一方面,试点创建村级食品安全工作站,全省农村“三网”建设现场交流会后,我市在新坝镇开展村级食品安全工作站试点,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全市推广,2007年上半年将100%的覆盖全市。另一方面,将药品“两网”与食品“三网”有机整合,现聘请镇(区)食品药品协管员6名,村级食品药品信息员112名。为切实发挥基层网络作用,提高人员素质,我们举办了多起基层食品安全工作培训班。由农林、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排专业人员,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将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和经营等环节的专业知识和监管常识传授给基层食品工作人员。我们还发放了部门工作联系卡,建立监管网络人员通讯录,方便基层人员开展工作;借助镇区召开的计生会议,开展协管员和信息员的培训。2006年,举办各类基层食品安全培训班20期,培训人员1500余人。
发展现代流通网。选择苏果、中远等商贸流通龙头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引导他们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开展商品配送业务,从进货源头上把好食品质量关。另外,在行政村现有的种类小商店中,通过自愿、公正、择优的方式,创建“放心店”。现已建成农村放心超市34家,农家店40多家,放心粮油店7家,在镇区已100%覆盖基础上,2007年将新增“放心店”40-50家,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覆盖100%的行政村,构筑起一张食品质量安全、服务方便快捷的现代农村食品流通网。
管导结合,提升农村食品的安全指数
因势利导,强化民间餐饮管理。农村“办酒公司”隐患客观存在,规范管理刻不容缓。我市以宣传培训、健康体检、办宴申报为突破口,因势利导,有计划的开展监管工作。在摸清底数基础上,举办了首届民间餐饮服务人员培训班,对培训合格的人员发放合格证,未取得合格证的不能再从事“办酒业务”。对凡开办民间“办酒公司”的从业人员全部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取得培训合格证、健康合格证的“办酒公司”在一定范围内并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公示。与此同时,建立健全考核考评机制和奖励制度,确保各级职责100%落实。
统一配送,保证重点食品质量。我市加大生猪定点屠宰、集中统配力度,对不符合机械化要求的15家屠宰场点坚决予以关闭。农林部门负责定点屠宰场的生猪检疫和肉品检验工作,确保检疫、检验率均达100%,对不合格肉品由驻场兽医卫生检疫检验人员按操作规程无害化处理。从2007年开始,全市所需猪肉均由2家机械化屠宰场统一配送,确保了市场肉品供应安全。我市撤并原有食盐转批服务站,1280多个食盐零售店全改由盐务局盐业公司直供到点。2006年4月12日,我市盐务局盐业公司获得中国盐业协会“AAA”食盐批发企业认证。通过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配送到户,及时跟踪服务,保障了市场食盐安全。
加强监管,服务生态农业建设。2006年我市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8起,查获高剧毒农药300公斤,挽回经济损失30多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快“三品”认证申报步伐,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3个,面积11.46万亩,占我市经济农产品种植面积的94.7%;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5个,建成了“绿之健”苦瓜茶、“岛泰”大米等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成为镇江市唯一一家省级生态农业县。
成效明显,农村食品安全呈现四个变化
通过实实在在的安全措施,扎扎实实的工作推进,目前我市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已经呈现了四个可喜的新变化。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合力明显增强。各级食品安全协调机构成立以来,部门之间、部门和镇区之间联合多次开展了相关调查和基层人员培训,开展了多次食品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配合更加密切,联系更加紧密,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监管合力明显增强。
基层政府食品责任意识明显提升。由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不关心到主动关心,由知之甚少到主动学习,由不愿过问到主动作为。镇村两级食品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去年,我们受理的2例炼制猪油举报,均是由村级食品工作站提供的。充分说明基层网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得到了增强。
农村食品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2006年我市共计抽检食品及其相关产品15类10210批次,合格率均在85%以上。其中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用油、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酱腌菜、冷饮、桶装水等的抽检合格率均为100%。各项监测数据与往年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各项检测结果也表明我市食品质量状况总体良好。
农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强化。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法治扬中建设的相关调查中显示,表示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农民占九成以上,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也在80%以上。
□食药监/文 倪德贤/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