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岁末,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份份成绩单轮廓初现。数字是枯燥的,却折射出全市工业经济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的轨道印迹。
【精彩数字】
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12亿元,销售收入279亿元,利税27.1亿元,增加值84.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6.13%、25.06%、25.35%、24.76%,比2002年增长203.8%、250%、250.1%、209.2%。
【关键词】 支柱产业
【亮点呈现】
面对近年来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竞争态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培植壮大电力电器、硅材料及光伏、临港及船舶制造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
当前我市传统的电力电器产业通过加强核心元器件的研发,正加速向系列化、高端化方向发展,2007年产业规模达1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4.5%;大全多晶硅、辉煌硅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相继开工,促进了我市硅材料及光伏产业链的逐步形成;兴隆港务一期两座5万吨级深水码头即将竣工,为我市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苏洋船业、柏伦宝船业、龙源港机的陆续投产及润昌重工、邦建航运等船舶制造项目的先后落户,壮大了我市船舶制造业的规模。
与此同时,电子仪器、钎焊材料、特种钢、管阀件等传统特色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攀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亮点呈现】
我市通过实施《关于鼓励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2007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3%。
从2006年起,我市设立600万元政府技术创新基金,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2007年实际发放超过1000万元。2007年,大全集团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成为镇江市第二个国家级技术中心;环太硅科技、南自通华、中能电力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8家;华鹏集团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江苏绿扬电子仪器集团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我市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品27个,科技攻关项目4个,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4个。申请专利706项,专利授权106项,3个项目被列为2007年江苏省级专利新产品。随着我市品牌建设力度的加大,2007年全市新增省著名商标4只,省名牌产品5个,镇江市级名牌产品10个,镇江市知名商标13只。
【关键词】 规模经济
【亮点呈现】
以三十强企业为中坚的一批大中型企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7年,全市三十强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74.27亿元,占全市定报工业经济总量的67.11%,实现销售165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59.1%。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34家,比2002年增加20家。大全集团全年销售突破50亿元。当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10亿元企业为龙头、5亿元企业为支撑、亿元企业为基础的规模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关键词】 发展方式
【亮点呈现】
我市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环保优先、节能优先的方针,倡导绿色GDP,不断加大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清洁生产推进力度,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资源能耗的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2007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443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下降4%,万元GDP电耗为500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10%,亿元GDP的COD排放量为1.59吨,远远低于镇江市和全省平均水平。我市近年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目前全市计划参加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14家企业方案已实施完毕。扎实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到10月末依法关闭11家不合格化工生产企业,提前完成镇江市下达的任务。福达钢厂、华太热电、势坤钼业等一批重点企业环保设施相继建成,全市环评审批率、“三同时”执行率、重点污染源持证排污率达100%。2007年我市万元GDP能耗、亿元GDP的COD、SO2排放强度均低于全国、全省和镇江市平均水平。
【记者感言】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没有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城市化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今年以来,我市继续牵住工业经济这个牛鼻子,加快培育具有扬中特色的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回望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一路精彩令我们倍感欣慰。正所谓付出应有回报,思路决定出路,我们科学的决策和艰辛的努力终于让我们看到了一派工业经济的绚丽风景。
□陈云 陈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