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致力全民“终身教育,成就终生” 镇江京口炼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下一条:积分、亮绩,做好做坏有标准—— 社区破解年轻党员管理难题
把基层工作做到“家”
佚名   2016-06-16

  

去年6月,在句容市白兔镇行香村“三解三促”时,一件小事给我很深的感触。和村支书张洪生冒雨慰问五保户朱志新的路上,我说:“看了名单,老朱今年86岁。”洪生同志一脸惊讶:“不对啊,应该是93岁。”到老朱家一核实,果真如此。随后几天的驻村调研,洪生同志总是有问必答、答得精准。看得出来,全村家家户户的大事小情,他“门儿清”,村民也待他如亲人一般。我不由感慨:洪生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真是把工作做到“家”了!

细想起来,这个“家”有着多重含义。其一,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末梢和细胞,深入到了群众的家里面和心里面;其二,工作做得很精细、很到位;其三,做事的水准高,达到了“专家级”。再往深处分析,三者之间有着内在逻辑,第一点无疑是前提和基础。情况不明、底数不清,何谈把工作做出高质量和满意度?领导干部谋大事、作决策需要这样,基层干部更应如此。天天行走在田间地头、街道社区,时时和群众打成一片,理当成为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现实中,有些干部却与群众近在咫尺、远在天涯,进不了门、说不上话、交不上心。归根到底,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未能时刻警醒“自己也是群众”,缺少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自觉和具体行动。

近年来,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大力转变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既针对领导干部,也针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尤其在当前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阶段,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任务面前,倡导把基层工作做到“家”,更具有现实意义。这将为实现精准脱贫和“小康路上一个人不掉队”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

把基层工作做到“家”,心中要装着人民,脚下要沾满泥土。身在基层,并不意味着与群众就天然亲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两个层面的距离要同步拉近,一个是“心”的距离,另一个是“身”的距离。群众对干部是否把他们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否真心牵挂他们的安危冷暖,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从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一个细节就能看透干部的内心。一次零距离、有温度的手牵手,胜过一万遍口头上的心连心。群众欢迎的一定是用脚丈量民情、走村串户接地气的干部,一定是坐在一条板凳上敞开心扉唠嗑的干部,一定是朴实无华、不矫揉造作摆造型的干部。做到这些,关键是“行胜于言”,将爱民之心体现和落实到一个个可观可感的行动之中、实践之中。

把基层工作做到“家”,肩上要扛起责任,手里要握有办法。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城乡困难群众扶贫脱贫等艰巨任务,道路、水电气、网络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保障,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难题,生态环境保护、基层治理等突出矛盾,集中地摆在了基层干部面前,解决其中任何一项都殊为不易。首要的当然是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干部有这股劲头,才能把群众凝聚起来。敢担当,还要善作为。基层干部迫切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增强推动发展的本领,因地制宜走出全面小康的特色道路;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善于组织群众、激励群众、服务群众;增强破解难题的本领,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市场机制攻克难点、化解热点。这样的基层干部,才算是把工作做到了“家”,也才是群众最为信赖和拥护的。

心中装着人民,脚下沾满泥土,肩上扛起责任,手里握有办法,这不仅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还应当成为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永不褪色的形象。

(此文刊载于6月14日《新华日报》)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49185078
位访问者
本年度:123617936 本月:10067084 今天:7550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