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月,出具规划条件31份、用地红线52份、选址意见8份,累计加班160小时,平均每周现场踏勘7~8个项目……这是19日,记者在扬中市规划局规划技术科采访时,获得的一组工作量统计。
“除了专业的规划设计知识,更多的时候,大家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自发自觉地投入到引导城乡统筹、建设最美扬中的发展战略中来。”谈起忙碌的工作,该局规划技术科科长陈宗觉得充实而快乐……
乡村的“规划师”,引领城乡科学发展
秋日的阳光依然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下午上班时间未到,谭婷就开始忙碌了。今天她要和陈宗一起去扬中八桥镇。小车行驶在路上,沿路的风景一闪而过,谭婷透过车窗仔细观察着。她心里非常清楚,今后几年,这座小镇的发展将与自己手中的画笔密不可分。
同行的陈宗也是心潮起伏,他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乡村规划”还是个生僻词。“那时只管修房子,只要修在土地利用规划线内即可,至于修成什么样基本不管。现在大家都想得更多了,更谨慎了。”这些年来,陈宗已经成了乡镇常客。
就是这样,多年来,一步一步,他们的双脚走遍了乡镇的每一个角落,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地图”,全市的道路、河网、项目都在他们脑中,提到哪里就能指到哪里;一轮一轮,他们耐心听取多方意见,组织编制完成的 《扬中市城市总体规划》、各项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了该市未来的发展定位和方向,组织编制的《镇村布局规划》、《农村居民点规划》,展现了一幅美丽新农村的华美画卷;一笔一笔,他们用线条勾勒着乡镇的轮廓,一个个经规划审查落地的项目,扬起了乡镇经济发展的风帆。
企业的“引导员”,引导企业“习惯”按规划办事
作为城市规划师,当好企业按规划办事的“引导员”同样很重要。
今年6月,扬中国土局为某企业办理土地转征手续,来函询宗地的规划用途。该市规划技术科接到征询宗地规划用途的来函后,立即安排专人跟进,在充分现场踏勘后很快就了解到详细情况。原来该企业现状建筑的离界距离、建筑间距等指标不满足规范的要求。技术科现场对企业进行了指导,报局项目审查会审查后,又对该企业下发了书面的行政指导意见书,将需要整改的事项一一告知企业,并同时函告相关部门和镇(街区),科室的主动作为,把问题解决在了第一线。
在对上市企业的服务过程中,规划技术科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现场服务。某企业提出要将现有的与238省道相交的3米宽的临时入口扩大,作为永久性的出入口使用,综合考虑到238省道作为快速对外交通不宜多设出入口的因素和该企业今后的发展,规划技术科现场给企业提出了建议:直接开口太多会导致道路安全隐患,从规划上看,该企业南侧约100米处,有一条规划道路与238省道通过辅道相接,可以先将此处的开口作为施工出入口,同步开展南侧规划道路、辅道的征地工作。最终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认同。
“企业追求的是一种结果,能够办理规划手续拿到房产证是他们的目的;而规划追求的一种过程,合乎规划、满足规范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尺度。”陈宗如是说,“通过行政指导提示和反复的沟通,我们要让企业逐步意识到有些规划的指标是不能突破的,这就是规划的刚性。”
城市的“诊疗师”,破解城市发展规划难题
“城乡一体发展,搞好交通建设至关重要”、“注重打造特色的同时,也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扬中规划局大楼里,争论声此起彼伏;会议室内,规划业务骨干们正在各抒己见,“头脑风暴”激荡起新的发展思路。
原来,规划技术科有个惯例:每周五下午都会召开一次业务讨论会,有的时候工作太忙来不及,他们就把开会讨论的时间放到周末,“每一次讨论都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陈宗告诉记者,今年4月份,在该市博物馆项目方案讨论时,规划局就邀请了建设单位、交投公司、设计单位一起参加,会议采用边讨论边修改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次讨论会虽然占用了周六和周日两天的休息时间,“但开会研讨的过程既是项目优化的过程,也是我们互相学习、提升能力的过程,这样的研讨很有必要。”
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规划技术科还加强学习研究,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八字方针、“街区制”、“海绵城市”进入深入学习,累计撰写学术论文十余篇。
陈宗表示,繁忙工作中的相互磨砺经常会出现灵光闪现的一刻,而通过小组活动、集体讨论等,依托整个规划局强大的团队力量,无形中多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智慧和经验为破解城市规划中的“疑难杂症”提供了智力保障。□陈燕 规划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