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在贯彻省党代会部署上走在前列 吴政隆参加南京代表团审议 下一条:聚焦党代会:高频词释放江苏最强音
聚焦党代会: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佚名   2016-11-21

  

■本报评论员

18日上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在南京召开。李强同志在报告中激情描绘了未来五年江苏发展的新蓝图,明确提出,“聚力创新,大势使然;聚焦富民,民心所盼。这是我们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也是我们今后五年要打赢的主攻仗。”一时间,“聚焦富民”在全省上下激起强烈反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什么向往?正如一首歌唱的,“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具体向往,而这一切指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开启“富民”新征程,并不是说我们这几年在“百姓富”上没有做出成绩。拿全省来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3%和10.4%。再看扬州,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946元和16619元,分别是2010年的1.7倍和1.8倍;全面完成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的脱贫任务。数据清晰表明,相对于以前,百姓更富了。

新起点上要有新追求,新征程上要有新跨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着新的更高的不断发展的向往。而且,正如省党代会报告指出的,“现在我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收入普遍提高,那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就不牢固,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这就势必要求我们自觉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加快富民步伐,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经济强”不代表“百姓富”,但“经济强”为“百姓富”打下了雄厚基础。揆诸四野,我们还从来没有看到,在一个经济实力薄弱的地方,能够实现普遍的、持续的“百姓富”。因此,不能以“经济强”代替“百姓富”,也不能把“经济强”和“百姓富”对立起来。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推进“12345”创新发展工程,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省均水平。我们要聚力聚焦“创新、富民”两大重点工作,既要推动发展迈上更高台阶,也要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不能空喊口号,也不是几个人的事,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有人说,在温州,如果一个家族没有几个人投身创业一线,简直有点不好意思。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把“富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条件,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实现广泛的创业就业、创新创造,“富民”就一定能够成为生动现实。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当前,“富民”已经成为最强音,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只要我们下更大决心、拿出更多办法,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就一定能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经济强”不代表“百姓富”,但“经济强”为“百姓富”打下了雄厚基础。揆诸四野,我们还从来没有看到,在一个经济实力薄弱的地方,能够实现普遍的、持续的“百姓富”。因此,不能以“经济强”代替“百姓富”,也不能把“经济强”和“百姓富”对立起来。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推进“12345”创新发展工程,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省均水平。我们要聚力聚焦“创新、富民”两大重点工作,既要推动发展迈上更高台阶,也要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不能空喊口号,也不是几个人的事,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有人说,在温州,如果一个家族没有几个人投身创业一线,简直有点不好意思。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把“富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条件,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实现广泛的创业就业、创新创造,“富民”就一定能够成为生动现实。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当前,“富民”已经成为最强音,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只要我们下更大决心、拿出更多办法,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就一定能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37305228
位访问者
本年度:80509685 本月:5243904 今天:31069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