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
提起雕匠,大家伙儿先想到的是什么类别的雕匠?石雕、砖雕、玉雕?还是和记者一样想到的是木雕,大约是一听到雕匠二字,脑海中便具化出幼时家中的木雕床与之匹配,回想起来,小时候家里的东西似乎有许多是木雕品——木雕床、木雕柜子、八仙桌等。这次,我们要聊的主角就是一位木雕雕匠——新坝镇立新村8组的赵德金爷爷。
把木头“盘”出新花样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他手艺精、有耐性、热爱这门手艺,所以一直未抛下这门手艺,直到今时今日仍盘着手中的那块木头。近日,拜访了这位老手艺人。
来到赵德金家中,先瞧见的是女主人程春华和她打理的别致小院,询问下,得知赵德金爷爷正在屋内做木雕呢。
平日里,67岁的程奶奶爱种菜养花、养些动物,小院里生机勃勃。沿着小小的院落几步路正门入屋,向左一转头,就瞧见了工作台上的赵德金,彼时他专心手头事,未发现有人来了。
随后,记者打了招呼,道明了来意,赵德金爷爷转头愣了一下而后笑道,“哦,采访啊,可以可以。”然后转头边做着活计边讲述了他与木头的这些年、那些事儿。
赵德金今年70多岁,这门木雕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到他这儿已经第四代了,自他13岁那年跟着父亲学习这们手艺,做这门手艺至今已有60多年了,物件儿是从大的雕到小的,雕匠却也是由多变少,“我这般年纪还在做雕匠的,全镇江怕也就我一人了。”这些年赵爷爷眼见着身边的同行纷纷转业,见证了这门手艺的衰退。
同行转业,无外乎本行业不景气了,还有就是做这门手艺真的太费时、费事、费力、费心,就从工具的数量和类别就可看出这门手艺的复杂性。
别人做木雕,可以直接从木块材料的选取说起,可说到赵德金做木雕,却要从这些工具开始说起。
“以前是有这些工具卖的,后来这门手艺也渐渐消退,雕匠少了,做工具的人也少了,不知什么时候市场上也就没这些工具卖了。”如此形势下,赵爷爷就想着不如自己做工具吧。
摸摸索索还真让他捣鼓出了这些工具,真应了那句话——人的潜力是无限的,都是被逼出来的呀。工具类的材料一般由木柄和钢组成,木柄多是赵爷爷从秤杆子上截取下来的,而钢则要选取弹簧钢,不那么脆,有韧性有弹性,雕刻时好下力。
弹簧钢淬火,火温控制在900℃~1000℃(温度不同,钢的颜色也会不同),每2秒钟进出火中,循环3次,出来后放入冷水中一浸,刀具磨成型,磨的过程中可判断半成品是否达标,而后再放在太阳底下晒。这一套制作工具的方法是赵爷爷在多次失败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有了第一个成功的自制工具,很快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日积月累,赵爷爷的自制工具数量一发不可收拾的多了起来——斜凿、圆凿(1毫米、半分、4分、1寸)、铲刀、小圆刀、锥子、翘嘴杉……赵爷爷说:“会弄刀,肯定会雕!会雕却不一定会弄(做)刀。”
小物件儿多是野桃木雕刻,“大多数人家买这些东西或是为了辟邪或是为了祈求身康体健的,所以木头材料必须得用野桃木,以前大的家具类的用过红木,现在用得很少了。”
选取材料,切割成需要的大小后,就要用铅笔在木料上作画了。会画画算是雕匠的标配。
“他呀,画龙画凤画狮画虎,画什么像什么,就没他不会画的。”一旁的老伴儿程春华忍不住夸了番赵爷爷。
“盘木头时,可得控制好力度,得玩得转这些工具,玩不转的话免不了要出出血。”赵爷爷不知被工具伤过多少次。
赵爷爷曾经做过一个八卦,那八卦上边包含着12个生属、时辰等,非常费时,“记得那个八卦花了一个多星期才盘出来。”出细后,一件木雕作品才算完成,有了生命。
现在有100来号人等着赵爷爷手作的物件,70多岁的他常常是开夜工到12点多。起初老伴儿总爱唠叨他,后来也不再念叨他了,“念他也没用,他就是有这个性子做下去,由着他去吧。”他做这些东西心里头高兴,有动力做下去。
这么大岁数了还要盘多久的木头?“做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吧,暂时还没想过歇。”说起这祖传的手艺,赵爷爷言语间皆是不舍。
□自游 端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