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驻吴江首席记者 黄亮
在“中国丝绸小镇”震泽的“五朵金花”中,以外贸加工起家的丝立方,起步最晚,但增速迅猛。
凭借近百个品规的蚕丝被、围巾、睡衣睡裙和真丝家居服系列、真丝防寒时尚衬衣系列、防臭抗菌的真丝袜等个性化产品,丝立方仅用5年便实现销售翻番。栩栩如生的真丝画,更是多次成为“国礼”,擦亮了苏州丝绸的金字招牌。
后来居上,剖析丝立方的经营哲学,除了专注于产品创新外,企业对于营销模式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建设功不可没。如今,发展步入下一个5年,公司总经理卢云华也为丝立方定了一个小目标,“希望钟情于丝绸的女子,都能用上他们的真丝产品,穿上他们的定制旗袍,让丝绸之美在生活中绽放。”
“线上+线下”相结合 做大朋友圈粉丝经济
近期阴雨不断,让丝立方位于吴江城区的旗舰店略显冷清。但奇怪的是,这里的店员却忙个不停,除了理货、布展外,高颜值的店员还充当模特,穿戴上新款丝品用手机自拍并上传朋友圈。
有人好奇,这生意到底还做不做了?事实上,丝立方的生意不仅在做,而且比以往做得更好。
“丝绸属于终端产品,门店销售是最常见做法。如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势不可挡,借力发展才是良策。”公司副总经理徐晓晔说,3年前,他们便尝试在微信上推送产品,不仅集了很多赞,还借助朋友圈转发卖出了产品,新增了粉丝。
试水成功,更让徐晓晔感觉到,随着营销模式的改变,丝立方的销售不能再局限于营销部,全公司人人都是销售员,个个都是产品推广的模特。
为此,丝立方规定,每名员工每天至少发送一条有关产品的微信,争取把朋友圈资源链接到电商平台和丝立方商城,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大丝立方朋友圈的粉丝经济。
经过5年发展,微信朋友圈现已成为丝立方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没有驻外分销机构的情况下,丝立方不仅把产品卖到了内地大多数省份,在港澳台地区也培养了诸多粉丝。今年情人节前夕,丝立方特别策划了一款“丝巾+永生花”礼盒,经朋友圈转发后很快成为爆款。
以文育人提高素养
潜移默化推动企业发展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企业要发展,除了产品要有竞争力,员工更要有干劲拼劲。丝立方不仅要给员工物质上的回报,更要帮助他们实现精神层面的提高。”在徐晓晔看来,丝绸属于文化产业,如果每个员工能为这个产业贡献思想火花,不仅自身更有内涵,还会潜移默化推动企业发展。
2012年起,丝立方在店内定了一个规矩:每人每年读一本书,每月分享心得。“读书使人进步,读书让人明智。我们希望带着培训的目的,让大家开口发言,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和客户的沟通技巧。”
5年来,围绕丝立方的八字精神“爱人、精进、协力、分享”,店员们先后阅读了《干法》《论语心得》《没有任何借口》《自动发动》《习惯的力量》等书籍。这些书中,有讲如何为人处世的、有讲如何精进作业的、有讲职业素质的、有讲思维提升的。读完之后,店员还要分享读书的感悟和体会。
起初,有的人普通话不标准,口齿不清;有的人一上场就脸红,一开口就语塞;有的人故作镇静,一口气从头到尾没有一丝停顿……如今,经过5年锻炼,大家已神情自若,游刃有余。
90后网络工程师杨晓忠原本是个非常内向的IT男,现在不仅在本职工作上越干越出色,而且还凭借专业特长,通过网络把丝立方的产品卖到了新疆,成为店内的销售新星。
巧手奏华章。曹政摄视觉江苏网
旗袍唤起丝绸情结
带动配套丝品销售
正因为有了文化的根基,丝立方催生了更多创新的点子。
常住中高端酒店的客人清楚,客房内的被子大多是羽绒产品。但位于吴江东太湖畔的一家高端酒店,却别出心裁使用了蚕丝被。酒店负责人说,当时,丝立方找到他们洽谈合作时,无论对酒店还是丝立方来说,都是一次大胆突破。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突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丝立方预判到中式服装的热潮一定会到来。
2014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公司董事长周晓敏认识了一位在旗袍界非常有名的裁剪师傅。于是,丝立方顺水推舟,从丝品延伸到成衣,开始在旗袍、禅服和新中装领域“施展拳脚”。
“别说男同胞了,起初女同胞都不接受,觉得旗袍对身材、曲线要求太高,而且平日里穿旗袍太隆重了。”但在周晓敏看来,旗袍历来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女同胞不管高矮胖瘦,只要选对了花色和面料,就会非常优雅、非常美。
如今,经过2年的市场培育,丝立方的定制旗袍已成为明星产品,深受女同胞喜爱,很多外地客户慕名而来。
旗袍的热销不仅唤起了女性爱丝绸的情结,更带动了真丝围巾、真丝披肩、真丝床品的销售。去年,丝立方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30%。
“我们的旗袍全部手工制作,一年产量仅500套,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徐晓晔说,接下来,他们计划在吴江开设一家旗袍定制店,通过引进三维远程量体裁衣,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