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生命中脉动的血液,那么,小巷弄堂就是城市生命内的灵魂,沉淀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古城常州有条青果巷,它的历史感和绵绵传承的文脉让当地人引为骄傲。今天,一起走进青果巷。
青果巷在老城南,常州市民黄震从小就住在巷子里。
黄震说:“那个时候一大早,打招呼的时候都叫师母,张师母,早饭吃没?王师母,睡得好吗?我印象里,大家都是这么互相来问候的,特别亲切。”
晨曦中,小吃摊出来了,修鞋、磨刀的手艺人又来串巷了,巷头的炉火红火,巷尾的榔头响亮,小巷新的一天开始了。青果巷不过四百米,典型的江南民居临河而建,巷子与河道并行流淌。常州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王援说,数不胜数的江南巷弄里,青果巷为何能脱颖而出?这要从运河说起。
王援表示,“这条运河,我们现在叫它前河,那时它是城郊偏僻的小河,由于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运河就开始往南逐步地移。那么,青果巷的前河就是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改道的。青果巷,在我们常州这个地方的崛起,实际上它是常州整个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崛起的一个缩影。”
岸上因喧哗热闹的果品集散市场,得名“千果巷”,常州话“千”“青”不分,后叫成了“青果巷”。元代,青果巷拥挤不堪,政府一边为缓解拥堵另外开渠,一边限制工商业者进出青果巷,大批商户开始撤离,本地大族纷至沓来。
“古代,我要选一个地方造房子,一要住在城里,按照现在来讲就是基础设施好。到城里来,我要考虑进出方便,古代进出最方便就是河边。青果巷它是城内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很多当地的世家大族,他们就腾笼换鸟,买地造房子”,王援介绍道。
王援在研究常州史过程中发现,青果巷人的口音与一般市区人有所不同。他说,“带一点文绉绉的,还带一点乡下口音,他跟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是赵元任讲的,这些士绅,青果巷里的,他们的口音,叫“绅谈”,我们一般市井市民,他讲的话叫‘街谈’。”
当一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便形成了当地的生活特色,斗转星移、代代相传,便酿出当地特有的文化来。公元766年,有一个叫李栖筠,他办的州学就在青果巷。从几千年下来,特别是从隋唐以后,到宋代到明清,这个地方形成了一种十分重视教育的民风。
青果巷内走出的名人、大家也蔚为壮观。明代文豪唐荆川,洋务运动先驱盛宣怀,晚清谴责小说家李伯元,剧作家吴祖光,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有光,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和“七君子”之一史良……他们从青果巷出发,追求理想,造福百姓,成就了青果巷文脉奇观。2016年央视的一部纪录片《青果巷印象》讲述从青果巷走出的名人故事:1981年初夏的一天,常州青果巷16弄传出了歌声,这是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叫我如何不想他》,引吭高歌的是这首歌的曲作者,也是曾在青果巷16弄里居住多年,刚从美国归来探亲的赵元任../....
赵元任父女
赵元任一共回常州五次,在他《早年自传》中,曾这样细致地描述了他家在青果巷的老宅。这也成了现在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琛修缮赵家老宅的依据。
高琛说:“在历史上,赵元任的老宅是规模比较大,比较完整的一组建筑。它从青果巷沿街,一直到跑马楼后面,一共有五进建筑。本体部分我们对它做一个原状恢复,恢复以前生活在这里的格局。”
现在,整个青果巷都处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中,除了赵元任故居,巷内众多的名人故居都在修缮中。很多路过青果巷的人都会不自主地往巷口张望。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效果图
在尼日利亚工作多年,儿时住在青果巷的常州人方辉,也在网上关注着青果巷换新颜的时间表。方辉感慨道,“每当青果巷的新闻,我都会特别关注,现在知道整个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会在2018年对外开放,我肯定会回去看看的,释放下乡愁,对于常州人来讲,青果巷里走一走,就有回忆,就有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