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雪芬
昨天,大学就读护士专业的女孩小云打了个电话给沈双昌,报告一个好消息,自己找到工作了!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沈双昌就一直资助她。虽然见面的次数不多,他却是小云心中的“好爸爸”。
12位好友传递爱心
沈双昌是吴中区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他有一个“朋友圈”,这些朋友聚在一起,为了做一件事——捐资助学。
小云是他们资助了十几年的一个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到现在大学即将毕业,成了他们共同的“女儿”。“小云2岁时,爸爸就去世了,妈妈身体也不好。”沈双昌回忆,当时就读小学二年级的小云,学习成绩不错,几个朋友一商量,决定长期资助这个孩子。于是,大家用AA制的办法,每人出一部分钱,帮小云解决大部分的学费。今年,小云即将大学毕业,目前工作已经着落,这让沈双昌和朋友们十分高兴。
除了小云外,这个助学团队还帮助了很多个孩子。2003年,吴中区卫生监督所党支部开展“献一份爱心,助一棵幼苗”爱心助学活动,沈双昌作为联络人,一共结对了三个小学生和一名中学生。
帮助孩子们成长成才
刚开始助学,沈双昌和朋友们并没有想太多,只是通过慈善机构给贫困学生资助一定的学费。然而,200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沈双昌去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走访贫困家庭,回到苏州他改变了想法,“助学,不能光是出钱,还得有情感上的付出。”
于是,他和朋友们决定,要确定资助对象,长期跟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成长并成才。
小韩也是他们长期资助的对象。当初填高考志愿时,沈双昌好几次找她谈人生、谈理想。如今,小韩是扬州大学医学院的一位大三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一名医生。
目前,这个助学团队长期资助的孩子有4个,今年他们还想再增加一个。“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把孩子培养成才。”沈双昌说,这是他们12个人的共同心愿。
助学已坚持14个年头
从2003年至今,沈双昌和他的朋友们助学已经有14个年头了。当初之所以走上助学之路,沈双昌说,源于年少时别人给予他的一次帮助。
沈双昌告诉记者,上个世纪70年代末,当时他在吴县龙桥中学就读,家里经济挺拮据。那时,一个学期学费只要3元钱,他却拿不出来。本以为,自己要辍学了,没想到出现了转机。“当时也不知道是好心人帮忙,还是学校特殊照顾,总之学校没有收我3元钱的学费。”沈双昌说,这件事一直让他铭记于心。
正是因此,他进入吴中区卫生监督所工作后,开始了捐资助学,还带动了身边的朋友一起参与。
沈双昌说,接下来,助学“朋友圈”还会不断壮大,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