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规划先行,绿色江北新区现雏形 下一条:【砥砺奋进的五年】这里的安置房,比“黄金屋”还金贵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守着一方好水土,白米荡重觅生机——昔日渔村的“新致富经”
扬中市新闻中心   2017-06-27

  

沿着锡太公路一路向东,左转拐进甘虞路,眼前是一派夏日田园风情——桃树、葡萄等作物长势良好,一个个鱼塘散落在村中,不远处的白米荡水光潋滟,这里是村民们口中“像个碗,一落雨就要满”的无锡锡山区鹅湖镇圩厍村。

圩厍村是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甘露牌”青鱼的主要产地,年产量占市场份额的50%。守着一片好山水,又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村民小日子应该过得不错吧?圩厍村党总支书记浦向华却说:“我们是一个经济薄弱村,去年村级收入为220万元,鱼塘收入只占10%。”靠渔吃饭的日子过去了,昔日渔村如何重觅生机,念好科学发展的“新致富经”?

无奈:世代养殖青鱼,但传承之路难以为继

圩厍与渔的情缘从村名就可知一二。据浦向华介绍,“圩”的意思是近水低洼地筑堤构成的封闭圈,而“厍”字意为村落,“圩厍”的字面意思是围起来的村落。这个水域的村落在2009年因农业面源污染被纳入锡山区整治范围,到2013年已整治完成1500亩鱼塘,把鱼塘填埋、重新发包后,目前还剩1000亩鱼塘。

鱼塘在减少,愿意养鱼的村民也越来越少了。2008年时,村里有90多户人家养鱼,现在只剩40多户了。56岁的丁老伯是一位从业40年的老渔民,祖辈世代以打鱼为生。谈起年轻时大风浪中还撑船打鱼的日子,他感慨现在养鱼轻松多了。“我从小生活在渔船上,过着漂泊的生活,8岁就开始捕鱼了,16岁正式从业。记得那时候,每年7月都要到太湖里去摸螺蛳,青鱼要吃了这个才长得好,肉头才紧,这也是甘露青鱼出名的秘诀。”

如今丁老伯还承包着11亩半的鱼塘,年产青鱼2000多条,年收入三四万元。“村里大约还有20%的老渔民继续在养鱼,而大多‘渔二代’都不愿继承这个行业。我儿子连青鱼和鲢鱼都分不清楚,别说养鱼了。他现在从事一次性洗碗行业,媳妇在工厂上班。”

在村支书看来,村民不再养鱼还跟近几年青鱼销量不好有关,连甘露青鱼这样“皇帝的女儿”也愁嫁。村里曾有年轻人通过网络销售青鱼,可惜新鲜青鱼只能存放三天,对物流保鲜技术要求特别高,尝试下来效果不好,打击了村民投身电商创业的热情。

求变:试水工业之路,历经转型明确“绿色发展”

渔业逐渐萎缩,渔民纷纷“洗脚上岸”,圩厍村也走上了工业发展这条路。“我们村在锡太路以北,毗邻常熟,是锡山区最偏远的村庄,在鹅湖镇工业规划区以外,工业用地面临瓶颈,无法挖掘资源。这一地理位置导致不少企业都不愿意来投资,怕投资后没发展余地。”浦向华无奈地说。2006年以前,村里只有三块工业用地,总面积32000平方米,村里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大多是印刷企业。

在工业园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蔡鸿祥,他是当地一家民营企业的当家人。“我以前在上海发展。2006年前后,村委领导一次次来上海招商,我对村里的局限很了解,一开始比较犹豫。但作为圩厍人也想为家乡做点事,所以最终还是决定回家乡投资。”当年,德邻工业园成立。回来后,蔡鸿祥发现,由于位置偏远,园区招租遇到很大困难,先后经历了三次定位转型。最早是普通工业厂房招租,2011年园区转型,主攻汽车零部件及配套产业、自动化设备制造的招商。“现在我们在逐步‘腾笼换鸟’,淘汰一些落后企业,引进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和智能制造类企业。我们在跟一些物流公司谈,准备以物流费便宜的优势吸引企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打造一个电商产业园。”蔡鸿祥介绍道,去年有一家苏州家具厂商想来园区发展,项目很诱人,可想到后续可能带来环保问题,会影响这里的好空气,最后忍痛割爱了。“我们还是想要引进一些绿色环保的企业。”

十年光景,一个现代化的德邻工业园呈现在眼前,以太阳能、新能源企业为主,50家企业入驻,提供了近2000人的就业机会。“我们有个公共招工处,人流量很大,找工作的人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园区门口!”蔡鸿祥骄傲地说,“去年园区的销售金额达到了9亿元,村里工业开票有95%是由园区产生的。”

开工厂做工业让许多村民捧上了“饭碗”,可浦向华仍有远虑:“虽说工业给村里贡献了近一半的收入,但是目前看来,没有政策支持,没有规划用地,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仍需寻找新的突破口。”

出路:守住好水土,休闲观光农业红红火火

在村民看来,虽说圩厍村工业发展资源有限,但水土资源没有遭受污染,生态良好的环境宛如一片净土。青山绿水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圩厍村在思考出路。隔壁的彩桥村,明确了农业转型的主线,在东邻望虞河、西依白米荡的地方规划了一片350亩的高效农业产业园,其中的生态果园取名“燕水人家”,种了“安星葡萄”、“金水梨”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得红红火火,“快来燕水人家采水果!”成为彩桥村民挂在嘴边的话。

做农业也能挣大钱,彩桥村民的致富经启发了圩厍村。圩厍村也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果树种植。现在村里有200多亩果树地,亩均收益5000元。村民徐老伯承包了好几亩果树地,在他的果园前方,还种植了大片的草坪用于买卖,徐老伯的收入也多样化起来,一年五六万元不成问题。

光卖水果收入总归有限,依托采摘发展休闲观光,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好水好空气是稀缺资源,目前鹅湖镇没有湿地,而白米荡很适合打造湿地。“我们打算沿着白米荡北面打造生态湿地,鹅湖镇南有玫瑰园,北有白米荡湿地,岂不是很好?”浦向华说。

经过一次次的讨论,新的发展规划呼之欲出。以渔文化为特色,保护传统村落,呈现渔村风光,将采摘、垂钓、餐饮、民宿等一条龙服务结合起来,打造一站式休闲综合体,让投资的企业家愿意留下来,还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这条路逐渐明晰起来。

“我们要争取政策上的支持,整体规划先在小范围尝试。”记者跟着村民来到湖边。午后的阳光下,白米荡这片广阔的水面波光粼粼,渔网和渔船星星点点散落其中,几位老渔民坐在湖边熟稔地收拾着渔具。“一旦生态湿地开发起来,渔村就要大变样啦!”浦向华眼里闪着憧憬。

(记者 邵益婷)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71335440
位访问者
本年度:3616433 本月:3616433 今天:23742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