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江苏如皋以提升人居环境为抓手,注重城市修补、突出生态修复,真正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着力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互动并进,精心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辨识度,全力打造长江以北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显品位的县级城市。
打造海绵城市 让城市“爱喝水”“会呼吸”
五年来,如皋面对城市建设的瓶颈制约,着力把“等米下锅”变为“找米下锅”。充分整合各方资源要素,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最大可能争取项目支持,成功跻身为“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连续三年获得不少于6000万元的省级专项补助。成立“城市水系整治”专项推进组,并邀请权威机构开展暴雨强度公式设计和暴雨雨型编制工作,为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城市引排水系统逐年改善。连续3年扎实推进中心城区水系畅通工程、城区水系清洁畅通工程,整治疏浚龙游河、红星河等水质异样河道,使得城市水脉通畅,达到水清坡绿。致力将城市打造成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引领区、创新实践区和形象展示区,努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小桥流水,绿树掩映,凉风拂面,市民在音乐喷泉的乐声中或起舞,或漫步,或锻炼。眼下,龙游河生态公园几乎每晚都在上演这一幕。如皋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龙游河生态公园建设,以绿地、道路、水系为载体,大量使用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和嵌草砖等节水新材料,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手段,建成了具有水体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式公园。
注重环境改善 提升百姓居住舒适度
2016年2月22日,如皋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授予 “江苏人居环境奖”称号,成为苏中苏北地区惟一获评“江苏人居环境奖”的县级市。如皋的居住环境更适宜,中心城区主次干道网络基本形成,建成区内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27平方米。累计建成3600套公共租赁住房,住房保障率达108%。完成老小区改造提升,并累计建成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3052套,惠及2万多户、6万多人。城市公共供水覆盖率为100%,实施了长青沙备用水源工程,能满足250万人5天的应急用水需要。生态环境更优美,不断塑造“生态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城市”的城市风貌,建成滨溪路风光带、龙游河生态公园,打造城市绿色门户空间和承载城市文脉传承的特色滨水空间。如皋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3.5平方公里、人口21.04万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03%,绿地率达40.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上升为18.43平方米。
时下,虽然天气较为炎热,但到如皋东大街历史街区观光旅游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千年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到这里逛逛很有味道。”来自上海的焦晓燕说。
“不比洋气比文气、不比建筑高度比历史厚度。”如皋突出乡愁记忆,保护性改造东大街历史街区,在留住记忆中放大城市魅力。确定“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延续文脉,保留特色”的保护性改造思路,坚守“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的原则,做到继承“前人”发展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重视“今人”需要的公平共享、绿色低碳、文明和谐等要素,融入“后人”希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先后投入3.6亿元,整体保留风貌完好并进行修缮传统建筑5.6万平方米,水绘园、东水关等13个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古井古树得以保留,靖海门恢复重建。
突出创建带动 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在建成“江苏省节水型城市”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了一批省级节水型小区和单位,推动节水设施与海绵理念无缝对接。国家节水型城市通过验收,2017年1月24日住建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国家节水型城市名单,共10个城市上榜,如皋名列其中。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龙游湖风景区、白蒲镇小城镇建设等2个项目通过“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现场考核。累计有6个项目获评“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1个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苏意瑞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投入60万元用于生产过程中冷却水的循环使用,建立地下混凝土集水池2000立方米;组织实施设备改造工程及中水回用工程,更换了节水型连续水洗设备,将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水供车间重复使用。通过对冷却水的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工程的实施,企业年节水减排54万吨左右,节约成本近90万元。(顾忠兵孙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