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回望常州如何探索“协同创新”的特色之路。近年来,常州不断推动产学研合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国内外的创新资源,也在加速向常州集聚。
挖掘机液压泵阀的关键零部件,2016年以前,我国完全依赖于进口。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与常州大学联合发起攻关,用三年时间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今年实现大批量产业化,上半年已经完成销售一亿多元。这一项目,还入选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资金扶持1000多万元。
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经理李冬明告诉记者:“通过对铸造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多路阀产品可靠性、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达到5000小时以上,实现了30公斤以上压力的多路阀铸件关键技术的突破。”
瞄准打破国外垄断、做强民族制造的目标,恒立液压先后与浙江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引进了德国、日本等国外专家,年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5%左右。创新资源的集聚,让恒立液压迅速崛起为国内液压油缸的龙头企业,在全国挖掘机和盾构机领域,其液压油缸的市场占有率均超过了50%。
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丁浩介绍说:“我们产学研合作讲究校企间的合作,也是全球化的合作。比如今年我们拿到了行业进步一等奖的液压阀及其产业化项目,是凝聚了来自德国、美国、日本、中国众多专家的心血。”
在常州,政府、企业、高校院所,正在合力汇聚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灌装、封装、组装,一秒钟一支蜡笔就成形了,这比人工组装提速了整整十倍。在中科院合肥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为无锡一家文具企业研发的蜡笔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调试当中,10月份将正式交付。一旁最新研制出的仓储运输栈板自动交换机,也正要打包交付苏州的一家企业。
中科院合肥院常州先进所栈板自动交换机项目负责人潘兵对记者说:“企业原本是用人工更换托盘的,大概需要20多分钟,用了这个栈板交换机后只需要2分多钟。他原本的料比较高,人工搬,高的话够不到。”
在常州科教城,中德创新中心、中英科技桥、中科院先进制造所、牛津大学ISIS技术转移中心等一大批研发平台,近年来陆续建成,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资金优势聚拢在一起,激发出巨大的创新能量。平均每天在这里新创立1家科技企业、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
中科院合肥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叶晓东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和近2000家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有直接科研合同的企业有近250家、合同金额接近3亿元,将科研成果快速地转移给企业,加速企业快速转型。”
作为常州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5·18展洽会”连续举办12年来,累计吸引了7600多名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专家来常创新创业,直接促成了12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落户常州,每年实施100项重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引领和支撑了全市的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常州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9%,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31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4.5%,建成企业研发机构1249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9件。
“常州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这项工作,搭建了“5·18”活动平台,也搭建了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平台,促进了高校技术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科技创新队伍的提升,实现了高校和企业间的互动多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访升对记者说。
常州市科技局副局长戴亚东表示:“深化产学研合作是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培育新经济的有力支撑,我们将把产学研合作的这个创新引擎功能发挥好,加快技术转移、产业联盟、协同创新基地等建设,优化产学研的服务生态系统,有效支撑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