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低矮的小楼,一条窄窄的小溪,通往溪对岸仅有的两座小桥,巷头巷尾的吆喝声,色香诱人的小吃街,老百货和老影院,这些元素构成了我记忆中的老城区。
家乡地处闽南山区,县城则位于一个盆地底部,周围群山环抱,一条小溪把城区围了起来。小时候,溪的这边是城区,那边是乡村。
(作者供图)
放学后回到家,一放下书包,就跟着父亲去楼下的溪摊上捡小石子,可谓是我小学时代值得回忆的一大趣事了。那时候溪水流量不大,泥土的淤积形成了一片片溪滩,奇形怪状的石头俘获了不少孩童的心。
依稀记得,当时横跨小溪的两座桥只有两车道宽,没有所谓的人行道。自行车、三轮车和来来往往的人群交织在一起,有赶集的,有送货的,有散心的,颇有一种清明上河图的韵味。
原来的小桥几经拓宽,现已成为连结溪两岸的交通要道。溪水的下流也建起了水电站,溪水蓄积,记忆中的溪滩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泛泛溪中的两个人工岛,儿时的溪摊记忆凝聚为永恒。溪对面的片片农田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在环溪河滨路的连结下,城区不断外拓,溪的这边是老城区,溪的那边摇身一变成为高楼林立的新城区。
二十一世纪初,老城区超过五层的楼房寥寥无几,大多数是建于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子,巷头巷尾时常能听见各式各样的吆喝声,自行车和人力三轮车是出行最方便的代步工具。
(作者供图)
和着麦芽糖的叫卖声,骑着自行车在巷子间穿梭,几乎是孩童时代最放松的锻炼方式了。遇上雨天或者走远路,叫个车夫,搭着人力三轮车,也是常有的事。
如今,在历经多次老城改造后,老城区中数十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化小区星罗棋布,仅存为数不多的几片老住宅区,记忆中的小巷子也成为公园和商业街。私人自行车逐步退出江湖,老城区一排排的共享单车成为短途出行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机动车遍地的年代,人力车夫也逐渐隐退,各种网络打车取而代之。
前段时间回家,傍晚时分,照例约上母亲逛街,发现杂乱的小吃街不见了,小街道变成宽敞的柏油路。途径中山街,也就是老城区仅存的老街。地上地下的大型超市,花样繁多的饮品店,熙熙攘攘的人群,昔日古香古色的老街如今俨然成为颇具现代气息的商业街。喧嚣之下,似乎只有一旁大门紧闭的老影院和黑色的沥青路还属于老街。
还记得胶带电影放映的年代,一道光圈从头上穿过,射向银幕,放映机“吱嘎吱嘎”地响,如果胶带被划花,荧幕还会震动。到大礼堂式老影院看电影,那份记忆已多年未曾邂逅。
(作者供图)
就在两三年前,县城才有第一个大型城市购物广场和现代化影院,如今各大超市和电影院已遍布县城各地。在短短几年间,老城区就完成了各项基础设施的华丽转变,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如今求学在外,每回一次家,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故乡的变化。老城区在时光的见证下完成它的蜕变,身处其中的我,变的是心境,不变的是情怀。
袁瑞 编辑
【责任编辑:郭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