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主城区最核心地段的汶河街道,是扬城名副其实的“心脏”:在这片土地上,文昌阁、四望亭、石塔寺、仁丰里,承载着一代代扬州人的记忆;金鹰、万家福、时代广场,见证着古城扬州的发展变迁。
同时,这里更是扬州的“窗口”:只有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6万多常住人口、十多万流动人员,44个老小区、4个农贸市场、9所学校、184条街巷……其管理服务、卫生环境、百姓生活都影响着扬州的城市形象。
人口多、面积小、管理难度大。在发展中,汶河街道如何解决一个个难题,让百姓生活更加美好?记者采访时,发现了一个个精彩故事。
广陵区汶河街道举办“说说我们的工作法”分享交流大赛活动。9名社区“小巷总理”走上演讲台,与社区工作者、商户、居民代表分享交流各自特色做法。(资料图片)庄文斌 周仙萍 摄
200位“街长、巷长、网格长”
提升背街小巷“颜值”
放学时分,汶河小学门口人头攒动,学生蜂拥而出,家长翘首等候。家住附近的顾银贵老人和往常一样,戴着红袖章,在学校附近疏导点忙碌:提醒往来群众注意安全,维持交通秩序,缓解交通拥堵压力。附近居民都亲切地称他为“顾街长”。
“这条路都归我管,大到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小到路上的纸片,我都有责任。”老人告诉记者,退休后时间多又闲不住,就申请做了个芝麻官——“街长”。老人笑道:虽然是义务的,但“帽子”小责任大,还要参与考核,不合格就没资格做。
像顾银贵老人这样的“长”,在汶河街道有两百多位。汶河街道党工委书记牛耕耘介绍说,过去许多工作都由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来做,但人手远远不够,有些工作做得不到位,老百姓就会提意见。于是,街道转变思路,发动大家一起参与到小区环境治理等工作中来。没想到,大家参与热情非常高,很多居民前来报名。他们说,自己家门口的事情,自己必须参与。
“我们实行了‘小三长’制度,也就是:每一条街有‘街长’,巷子有‘巷长’;同时,将街道划分成53个重点网格,选派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等担任‘网格长’。”牛耕耘说,“这样一来,大家的积极性高了,很多老大难问题也解决了,尤其是背街小巷的‘颜值’得到大幅提升。”
街道社区是我家,美化家园靠大家。如今,汶河街道的“小三长”还多了很多帮手:由普通党员、退休社区工作者、老居民以及商家店家、驻地单位等组成的“啄木鸟”和e家人等10余支古城管理志愿服务队伍。他们协助“小三长”管理各个片区,一旦发现乱停乱放、乱扔垃圾、沿街晾挂等问题,志愿者们就马上上前,通过劝导等方式开展工作。
汶河街道不仅有人数众多的志愿者,同时还注重发挥城市文明“近卫军”作用,引导发动近千家商家店家,看好各自的门,守好店前的路,管好顾客的车,并在主要交通道口开展志愿服务。
截至目前,汶河街道参与服务群众、文明创建、城市管理的党员群众累计超5万人次。
位于汶河路与毓贤街交叉口的毓贤广场近日落成。广场东临阮元故居,设有供市民小憩的六角凉亭和表现阮元勤政廉洁、诗书传家的青砖浮雕一座,为古巷增添浓郁的文化氛围。 沈扬生 摄
第三方监管制度
创新监管模式的新尝试
“集贤三村小区门口有车辆乱停”“石塔菜场北门门口有垃圾需要处理”“荷花池旁边有小广告”……汶河街道有一个微信群,被百姓称之为“啄木鸟群”,不管是乱停乱放还是乱堆乱贴,都会第一时间发布在群里,并附上现场图片。
“社区主任和‘小三长’都在群里,发现问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处理,然后将处理结果拍成相片发到群里。”汶河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如果处理不及时,将影响他们的考核。
“以前,乱摆乱放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解决,百姓意见比较大。”该负责人说,街道为此专门聘请了专业的第三方督查公司,他们会不间断地巡查街道内的路面、小区等地方。“我们对第三方公司也有考核,主要是发现问题的量,发现得越多奖励越多;同时,对社区也有考核,发现的问题越多扣分越大。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记者在这个“啄木鸟群”看到,群公告很简单,就十二个字——发现问题,上传问题,处理问题。
督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说,公司有专人随时巡查街巷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传文字和图片到群里;谁主管、谁处理,并不断将整改情况发回到群里,直到问题圆满解决。
“以前,小区经常出现垃圾处理不及时的情况,尤其夏天,味道十分难闻;现在,再也没有过这样的情况。”集贤三村居民刘淑兰笑着说,街道想出的这个点子就一个字:绝!
引入第三方监管制度,是汶河街道转变观念、创新监管模式的一次尝试。除此之外,街道还聚焦车子、场子、院子、摊子、巷子、牌子以及箱子等“七子”,车乱停、菜乱种、狗乱叫、垃圾乱放、杂物乱堆、违章乱搭、衣服乱晒、摊贩乱摆等“八乱”,对老旧小区、楼栋街巷、农贸市场等重点部位、核心区域、关键场所,不间断、无缝隙全线把守、网格固守、专人看守。同时,专门制定了文明城市建设管理考核办法,通过加大考核力度,督促监管单位及维护单位等手段,建立城市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巩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老巷仁丰里(资料图片)。沈扬生 摄
一个“中间平台”
巧妙盘活“富民资源”
“家里的老房子,以前一直闲置;现在由街道负责出租,每个月固定拿房租,还不用担心租房人跑路。”市民颜正邻在仁丰里有一间不足五十平米的老房子,当商铺没人要,当住宅又嫌小,一直租不出去。最近,街道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们正着力推进仁丰里民屋收储工作,由街道作为商家与百姓的中间平台,通过收储、租赁沿街居民自愿出租的房屋,招商引进建设名师工作室、民宿以及其他文化项目。”街道办事处主任郭一金介绍,仁丰里全长700多米,这条享有盛誉的鱼骨状街巷,是古扬州唐代“里坊制”城市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区,也是扬州传统文化的发祥地。
“将闲置资产返租给街道,再由街道招引客商,让有资源的人、有实力的人、有路子的人统一运营,让资产变资本,保值增值。”郭一金说,目前,街道已从百姓手中返租了35处房屋,百姓每年直接受益300余万元。
与此同时,为激活大众创业的热情,汶河街道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居民提升业态,开设民居客栈、创意小店、非遗文化展示店等,形成文创产品网店微创业、家门口创业等富民经济。
既解决了创业者的创业平台,又让百姓得到实惠,更形成了独特的产业。近年来,汶河街道立足特有的文化禀赋,深挖文博资源这个“富矿”,将传统文化与名人、旅游、商业相融合,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方位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街道负责人介绍,街道成立了仁丰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设置了60个古街古巷标志牌,制作了多个景点名片,进行文化解读;聘请韦明铧、顾风等15人作为名城文化传播大师,每月开展“名人讲名城”;串联阮元家庙、江上青史料陈列馆、仙鹤寺、旌忠寺等文化资源,打造汶河“古巷游”;开发设计剪纸宫扇、红木挂件等8类55种文创产品,实现销售近50万元。
【记者手记】
以人为本,城市更有温度
城市最中心,往往是各种矛盾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管理难度最大的地区。尤其是扬州的老城区,人口多、老小区多,无论是环境治理还是社区管理,都是千头万绪;然而,汶河街道有效解决了各种难题,赢得了百姓称赞,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汶河街道,有一个“一二三四”工作法:
“一”是始终高举“一面旗”,始终把党的旗帜高高举过头顶;
“二”是持续强化“两种力”,服务力和执行力;
“三”是精准聚焦“三个老”,服务老百姓、管好老城区以及传承“老祖宗”文化;
“四”是坚定守住“四条线”,站在一线、看好全线、盯住火线、筑牢底线。
这“一二三四”,说到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将服务好群众、让百姓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治理与服务的根本目的。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安居乐业。城市治理与服务精细化,就是认真对待、尽力办好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宏伟的建筑、靓丽的景观固然很重要,但更多体现的是城市的“面子”,并不必然能代表治理与服务的水平高。事实上,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对城市的感知,很多时候都是从细节中得到的。交通堵不堵,下水道通不通,空气质量好不好,背街小巷的灯亮不亮……恰恰是这些琐碎细微的小事,才真正关乎市民生活品质,以及城市治理与服务水平的高低。汶河街道,恰恰就是从小事入手,精心管理、细致服务,让百姓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
城市治理与服务,仅靠党委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汶河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事情,老百姓是关心的,参与积极性也是很高的。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大家参与到城市治理与服务中来,发挥好主人翁作用。
在汶河街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一件事情实施前,街道都要召开多次百姓参加的意见征求会,既协调各种矛盾,又集中各方面的智慧。正是因为如此,各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得到了百姓支持,更得到了他们的参与。
通讯员 李刚 仙萍
扬州发布记者 默然 赵天
编辑 于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