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宿迁的“基本色”,也是宿迁的“标志色”。从高空鸟瞰古黄河水景公园,到处郁郁葱葱,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 记者 王甫君 摄
宿迁网讯(记者 赵香 程大伟)不久前,环保部命名授牌13个县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苏北首个“无化县”——宿迁市泗洪县榜上有名;从“垃圾镇”逆袭为“淘宝镇”的宿城区耿车镇,在今年“双十一”期间实现销售额近3亿元;坚持用自然涵养城市,11月14日,中央文明委公布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宿迁以测评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近期接踵而至的“绿色福利”,绝非偶然。一直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生态立市”置顶为第一发展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宿迁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
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说,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强化生态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积极践行“两山思想”、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解决突出问题、拉长补齐生态短板,加强生态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下定决心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努力书写好美丽中国的宿迁篇章。
践行“两山思想”、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宿迁蹄疾步稳。
虽已初冬,但在沭阳县颜集镇等地,各色花木缤纷多姿,它们搭乘“互联网列车”,驶向天南海北。作为花乡,沭阳县正紧扣自身发展定位,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最绚丽的“花木世界”。
宿迁在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过程中,对全市发展格局作出优化重构,在目标定位、导向思路、政策举措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优化重构了“1+3+3”发展格局,市域、县城包括各乡镇都有明确的定位。
具体来说,“1”就是推动中心城市内涵发展,建设生态优美的湖滨城市、最具活力的创业城市、人民满意的宜居城市;第一个“3”是推动沭阳、泗阳、泗洪三个县城立足生态资源,实现精明发展;第二个“3”是把全市所有乡镇划分为城市功能类、生态涵养类、田园综合体类“三大类”,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为了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宿迁正推动“生态+”“互联网+”“旅游+”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有专门团队帮助我们解决诸如入驻手续、要素保障等各种问题,非常贴心,保险小镇真是全国保险业的一块‘风水宝地’。”中国大地财险电商事业部江苏分中心负责人高兴地说,从协议签订到正式运营仅用了55天,创造了“大地速度”。据悉,位于宿迁市湖滨新区的保险小镇(保险服务产业园) 2016年启动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就已完成保费收入超15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25亿元。
根据各个发展板块、企业优势,宿迁建设了保险服务、激光装备、智能家电等8个先进特色产业园,聚力打造宿迁新名片、新标识。同时,深入实施企业培育“511”工程,催生出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军企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188.2亿元、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29.7亿元,增长9.7%、增速全省第一。
解决突出问题、拉长补齐生态短板,宿迁祭出铁拳。
马陵河是宿迁老城区的一条排涝河道,由于水系不畅、雨污混流,造成水体黑臭、异味刺鼻,虽多次整治却未有效果,成为城市心头之痛、群众意见焦点。
为了让马陵河碧波再现,近年来,宿迁痛下决心,全面整治,先后实施了水系沟通、雨污分流、道路通达、景观提升等工程,终于使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生态景观河。
马陵河整治充分彰显了宿迁解决突出问题,拉长补齐生态短板的魄力和决心。深入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攻坚战,宿迁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从源头上为生态减负。
不仅在治理力度上不断加码,宿迁更从环境治理体系上破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积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强生态保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宿迁久久为功。
2014年底,宿迁启动三台山森林公园扩面提质工程建设,2016年初,公园高分入选“江苏十大新景区”“江苏十条新线路”;随着骆马湖生态的改善,多年不见的银鱼鱼汛再现湖区。
围绕生态建设宿迁打好主动仗,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抓好五大生态防护林带、五大生态走廊、五大湿地系统建设,重点加快100万亩生态湿地、100万亩生态经济林、100条生态河道、100个特色风情旅游景点、100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一系列举措和项目的支撑下,宿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极大提升。
随着一系列发展生态经济之举渐次发力,宿迁的“生态红利”正在溢出“绿色福利”,群众的获得感也得到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宿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85元、增长9.3%。
站在新的征程上,宿迁将坚定不移地恪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好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既能富裕百姓又能保护生态的发展新路,齐心协力绘就“江苏生态大公园”的美丽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