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儿童画展录感
王宗仁
前不久,我在扬中市看了一个儿童画展,没想到竟然震撼了我的思路。小学生初中生的画,描绘的全是他们生活中那些平平常常的景物,放的再大,树叶也变不成果子,能怎么样?不对!这些娃娃们的画笔想象出来的远方,没有局限于他们的年龄。我们这些大个子成人站在他们的画前,甚至都觉得自己有些矮小。
那天,我们乘坐高铁在丹阳北站下车后,直奔扬中市菲尔斯金陵大酒店就餐。餐厅外的长廊里展览着儿童美术作品,少说也有上百幅。画面上少不了我们在孩子们作品里,常见到的那些内容,爷爷呀,奶奶呀,猫呀狗呀老虎呀什么的。仔细看下去,分明又不全是这些。有的孩子还用显而易见的稚嫩线条,构划出了他们眼里独特的景观:炊烟斜挂在鸟的翅膀上,小河在屋顶流淌,一家人围着饭桌而坐却少了几双筷子……孩子们带着简单而美妙的想象,描绘着他们世界里的现实和未来。不必轻易否定他们创造性的画笔,当纯真的塌鼻子女孩向你呈现洁白的雪地时,你看到的也许是一堆凌乱的羽毛。他们赞美草坡上的一只蜗牛,它用缓缓的爬行抵抗了一片草丛的疯长。你看那幅画上,一棵钻天杨明明直指云端,作者却要把题目标成《歪脖子树》。
渐渐地,我有些不敢小视这些小画家了,或者说有些惘然。他们给了我少有的视角快感。孩子们的世界为什么这样奇特。我小心、认真地继续观赏着每一幅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为什么恍然想起这首诗?
我止步在两幅画前。
之一:《机器人刷牙》。作者:丁立人,扬中市实验小学的学生。占满画面的是一个男孩的面部头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张着大嘴,那憨态好像刷一次牙比攀登唐古拉山还要费力气。刷牙的方式太逗乐人了,不是他本人刷,而是钻进嘴里的两个机器人。它们各拿一把像扫把似的牙刷,也许已经刷过牙了,也许正准备动手刷。附着在牙齿上那只牙虫按兵不动,分明藐视机器人。我反复端详这两个机器人,特别是那只有恃无恐的牙虫。不解。
之二:画的题目是《美味》,作者:汤甜甜,初中学生。画面中间是一个人的半身像,被作者恣意放大得比例失调的便便大腹里,装的全是水果,好像有苹果、鸭梨、草莓、香蕉,等等。人的周围也挤满了水果。给我的直感,这些水果也随时准备着进到肚子里去。肚里肚外的水果都要把这个人抬起来了!美味?果真是这样吗?我想起了四个字:囫囵吞枣。又想到了一句俗语:贪多嚼不烂。
我揣摸着这两幅画,似乎是在说关于生命,关于理想,关于人生。但是对它的具体隐喻我仍然不能一目了然地说得明白。它似乎躲在河流下面,又仿佛露在河面上。总之,我找不到确切的答案。
这时,走来一个年轻人,不像是讲解员。他在我跟前留步,好像是赏画,却又不时地打量着我。之后,他把目光盯到那幅《机器人刷牙》上,却言不由衷地说了一句:“这个春天真好!”我明白,他是说这个画展。人们总是习惯用春天来形容心中美好的事物。于是我们就眼前这两幅画有个很随意的对话。
我说:“刷牙就刷牙吧,自己长着手,为什么还要劳驾机器人?”
他答:“现在的孩子父母娇惯、爷爷奶奶保驾,有几个动手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吃饭时筷子掉到地上都懒得弯腰,要喊阿姨给捡起来!”
“还有,那只牙虫怎么就像吃了豹子胆,躺在牙刷旁睡大觉!”
“错了!那是机器人给孩子弄来的鲜肉虫,留着做营养餐呢!”
鲜肉?这是我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我似乎无法同意年轻人的这种理解,但又无理由回驳。
我们的话题转到了《美味》上。
我说:胃里塞了那么多水果,生吞活剥,美味从何而来?
他纠正我的话:那不是胃,是人体保鲜箱。水果存放十天半月也不会腐烂。想什么时候吃随时去拿!
我惊呆了,胃成了保鲜箱?直敢想!十来岁孩子有属于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未来世界。也许该这样说,除了石头,这个世界他们只能铭记两个字:鲜嫩。生命因而美丽!
我继续观赏孩子们的画,总有些画让我惊赞。幻想也罢,美景也好,都是孩子们的智慧呈现。这些无边无际的幻想,汇聚着海的呼吸。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说到底,他们的未来还是从我们这些从昨天而来的成年人手中一点点长大,铸成他们、也是大家的明天。怎样让孩子们饱满长大?我们无法推卸的责任是,要善于及时敏锐地捕捉他们身上那些也许我们这一代人并不具有的、却是带着新生萌芽的亮点,放大这些亮点。在扬中西来桥镇文体中心幼儿园有这样一幕:一群小朋友围着年轻女老师看图说故事。图上有一只老虎,还有一只小羊。老师告诉孩子们,这只老虎已经把一只小羊吞进肚里了。她问孩子:怎样救出被老虎吃掉的小羊,如何防止老虎吃掉另一只小羊?一个小孩说,让爸爸拿来一把刀,剥开老虎的肚子,抱出小羊到动物医院给它打强心针,小羊就会死而复生;另一个孩子说,给老虎嘴里塞满石头,它张不开嘴,就不会再吃小羊了。第三个孩子举起小手回答:老师,我有个好办法,把武松爷爷请来给所有的羊群站岗,看老虎还敢吃小羊……老师点评,她表扬孩子们都能动脑子想办法,不让老虎吃掉小羊。她特别表扬了第三个小朋友,说她联想到打虎英雄武松,说明她平时爱学习,脑子里存放了许多故事……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要读些课外的小书,要听爸爸妈妈讲故事。说着她拿出一本《小桔灯》,要孩子们找来读……
我当然赞赏这个联想到武松打虎的小女孩,但还是更多地要把感佩的目光投向老师。她带着孩子们走在他们最初的人生道路上,她的理念是清醒的,善于发现孩子路上留下的智慧脚印,她领着他们走向明天,拐了一个弯,又一个弯,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远方。远方,今天也许看不见,明天,后来,那个远方就是开满鲜花的山坡!
王宗仁,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曾任解放军总后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作品集《雪山采春》、《鲜花开在山那边》、《荒原与人》、《地平线》、《睡狮怒醒》、《日出昆仑》等37部。《写在她远行的路上》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报告文学奖,《历史,在北平拐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总后勤部首届军事文学奖,《八一军旗红》获全国第四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睡狮怒醒》获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