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乡愁、乡情,以及浓郁的乡土文化一直都是人们内心最深沉的寄托。乡愁是什么?一捧故乡土、一位故乡人、一件故乡事、一处故乡景、一段故乡忆……为留住乡愁,此次,本报带您走近栏杆桥,以栏杆桥码头系列报道,回顾老码头的前世今生。
81岁第一代码头车夫徐君荣: 老码头繁华远去,但在我心中“风景”依旧
“你们别看我很瘦,我年轻的时候力气可大了!”如今已81岁高龄的徐君荣曾是一名自行车运动员,退役回乡后为了谋生计,便利用自己的特长在栏杆桥老码头谋了份差事,“我花了大概100块钱,自己买配件,安装了一辆‘特别’的自行车,然后就在码头当车夫,接送客人。”徐君荣告诉记者,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他只能靠体力活养家糊口,所幸当时年轻力壮,有时一次可以载两、三位客人。
“一个人五角钱,如果同时送两位客人的话,会便宜一点,一个人只有三角钱,本来只有我们三四个人干这个,后来不少住得远的人也闻讯赶来这儿做车夫了。”徐君荣是第一批来到老码头做车夫的人,也成为了老码头兴衰的见证者。
“那时候,码头每天热闹非凡,乘船的、等客的、送客的,还有穿梭在人群中的小摊小贩,你来我往,摩肩接踵。依依惜别的道别声、久别重逢的寒暄声、小贩叫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回忆起往昔码头的风景,徐君荣十分激动,他回忆到,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卖茶叶蛋的小摊,热气腾腾的锅里装满香喷喷的茶叶蛋,摊主操着一口地道的扬中话喊着:“茶叶蛋啊,茶叶蛋啊”,如果是久别归来的扬中人,下船后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会倍感亲切。“当然了,那儿不止有茶叶蛋,点心、香烟、酒等啥都有的卖,还有个供销社。”
栏杆桥码头在新坝开通,也给新坝带来了新的希望,新坝人的“不安现状”、敢闯敢干,让他们走出家门,纷纷外出闯荡“淘金”。“我那时候载的客人一般都是出去‘跑外勤’的,他们手头比较富裕,所以舍得花钱坐我的自行车。”徐君荣笑着说道,那时候,只要看到有人拎着黑色公文包,他都会走上去搭几句话,问问他们需不需要送,“一天赚个两三块钱很不容易了。”
如今,虽然栏杆桥老码头繁华不在,却依旧让徐君荣恋恋不舍,深深怀念,他说,在他心中,老码头永远“风景”依旧。
□ 张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