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专题特稿 |
|
|
|
面向“产业发展的需求侧”如何加油 |
——2020年“两会”系列特稿之二 |
|
唐倩徐岚匡雪莲 2020-01-06 |
|
□ 唐倩徐岚匡雪莲 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目光聚焦实业,“想发展,要发展”的意愿迫切、讨论热烈。怎么发展,靠谁发展,如何为实业加油?在会场上,企业家有话说,有需求,有期待。关于人才,关于资本,关于转型,关于观念,关于考验,关于服务,等等,产业发展的需求侧,就是全市的大局。而求解之路,就是实干之路,就是服务之路。 应该说,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砥砺奋进、孜孜探路,标注在历史刻度上的,有奋斗者艰辛拼搏的印记,有面对复杂形势的信心和定力,也有藏在一连串数据中的累累果实。 新时代标注发展方位,新使命激荡奋斗热情。展望2020年,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大经济总量,又要提升发展质量。面向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需求侧,如何将产业发展向实处做,向深处走,向高处攀?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冲锋号已经吹响,行进在产业强市道路上的扬中将目光投向了更加高远的目标,用“拼”的干劲、“抢”的意识、“进”的信心,持续不懈的奋斗重新定义扬中产业发展的未来。为提质增效加油保障经济稳健运行 深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动能转换、提质增效,加速产业转型,扬中工业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 全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完成工业申报销售650亿元,工程电气产业销售收入32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家;招引量子云制造、云企智造共享工厂等亿元以上项目33个;新增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个;新增挂牌上市企业16家……回望过去一年,我市在产业、项目及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的一个个重大突破,历历在目。 实体经济是扬中高质量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强市之基。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纷纷透露出一个声音:民营企业是扬中发展的根基,扬中制造业韧性十足,要发展,关键要苦练内功。 “我认为发展就是要把握传统产业,我们的基础不能丢,发展才会更加有后劲。”人大代表顾炳福还有另一个身份,江苏省福达特种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认为,实体企业未来发展之路,除了要稳,还要学习,这学习之人就是企业高管,要有大局意识,去正确引导企业发展,调动企业发展积极性。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市制造业发展氛围确实还不够浓厚,就拿三茅街道来说,人大代表司信年表示,三茅街道近年来虽然也引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大数据产业,但还需要进一步突破和丰富“3+x”的格局,党员干部要把实力、精力放在推进项目中来,制造业发展要再加把劲,服务业项目的落地也要打一个翻身仗,“但是,求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就算是适合扬中发展的项目,我们也要多思考、多筛选。” 具体到转型升级中的实体企业如何提质增效,政协委员朱凌俊表示,企业前端生产环节主要靠劳动力,但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都需要专业人才助力。就目前来看,相较于大城市,我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小,朱凌俊建议,要出台优惠政策来留住人才,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项目建设加油集聚更大发展能量 两会召开前夕,2020年全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议(镇江市分会场)在我市举行,总投资6亿元的江苏福麟智能装备制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为今年我市重大项目建设赢得了“头彩”。市委书记殷敏要求,要更大力度推动产业园区资源整合和要素配置,推动资源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聚拢,力量向项目聚合,真正让扬中成为投资的热土、兴业的福地。 连日来,“突出项目建设,持续增强发展核心动能”成为会场上热议的话题,由徐万军、冷建华、殷晗等14名代表提出的“加大项目招引建设力度,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的议案,体现了多数群众的心声和愿望,被作为重要建议办理。 “扬中要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在项目上发力。”市人大代表、亿能集团董事长周桂根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始终坚持“项目至上”的理念,坚定不移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非常必要和重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实施省‘双创计划’、镇江市‘金山英才’等人才项目,也让我眼前一亮,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扬中定能涌现出一批小而精、大而强的企业。”他说。 “项目建设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共识。”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军说,过去一年,经开区全力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各类经济指标克难奋进,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他表示,今后将以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为工作主线,持续推动各类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同时做好服务配套,抓好项目实施,为扬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全体会议后,在西来桥镇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市人大代表、佳旺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春娣一边聆听讨论,一边认真地标注着。她说,科技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项目发展的短板,希望政府能够全力抓好“以商养商”“产业链招商”,同时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切实解决用工难题,促进本土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创新转型加油拓宽高发展新路子 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对应的供给侧必然也需随之及时、急迫的实现转变,唯有当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完美对接共同发力时,方能促成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新突破,如何确保这两者之间的不脱节?创新转型至关重要。 两会上,关于“创新转型”的声音此起彼伏。 企业自身一定要有紧迫感责任感,要积极寻找创新和转型;转变观念,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实体经济项目上;举全市之力引进的“长城汽车项目”,可利用其辐射效应去带动本土企业的创新转型…… 回头看2019年,各种考验接踵而至,部分产业寒冬、市场份额压缩、资金运转困难等,明显感受到经济增长换挡减速,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放缓脚步做好自我调整,以万全准备迎接下一个优质机会的好契机。诚如政协委员曹广金讨论时所言:“有些改变创新虽短期内难以见效,但长远来看一定能有所作为。” 若说2019年是个在压力、考验中不断前行奋进,稳中求改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的一年,那么2020年则是在汲取了宝贵经验,由稳向好的基础上,定下了更明确的目标。 “革新”“先进”“高新”“改革”等一系列围绕着创新转型要素的词汇高频出现,尤其强调,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智能电气产业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进一步实现产业发展的创新转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些所涉要素与诸多企业家委员的想法不谋而合。“一方面政府对本土企业可适当放宽政策,通过招商引商带动本土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做好各类风险评估,不给金融机构挖坑,稳中求进求创新转型。”政协委员朱冬宏基于自身经历提出了一些看法。 当前的多元时代下,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由此带来的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实时变更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如此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下,产业发展的与时俱进、创新转型或许是“求解”甚至“求生”的绝佳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