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快报文章
 
扬中快报
当前位置:首页 >>快报文章>>扬中快报
扬中快报  
上一条:记者暗访新东方、作业帮、高思等网上教师“资格”存疑 下一条:停电检修信息
让孩子的体魄
“野蛮”起来
来源:育儿网   2020-05-20

  “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这句话是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时对师生们所说的,言语中寄托了殷切期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的强盛和民族复兴。 100多年前的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发出呼喊——“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强调了青少年强身健体的重要性。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相如表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当前,青少年各项体质健康指标连续下降。2019年我国第四次营养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10年时间增长了2倍,达到5300万;2019年国家卫健委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呈低龄化趋势。大部分孩子体育锻炼时间不足,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困扰整个国家发展。 “无论面对彼时的民族兴亡,还是今日的国际竞争,100多年过去了,这个理念不仅没有过时,甚至更为凸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当下的中国,拥有今非昔比的物质和文化水平,青少年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高,力量却越来越小;眼界越来越宽,戴眼镜的却越来越多……归根结底是 “野蛮体魄”上的不足。事实上,体育锻炼不仅直接关乎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大脑等器官生理机能的发育,它还是塑造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以及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条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 “中国少年儿童快乐成长指数”调查显示,爱运动的孩子性格更坚韧,更善于变通,精力更充沛,更能胜任各项学习任务,并且朋友更多,有较高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幸福观更积极向上。相反,体育不好的学生多认为吃零食、上网、睡觉、买新衣服能带来快乐,仅停留在主观享乐层面。 李相如分析,现在的孩子之所以“体魄不足”,有三方面因素:1.多数青少年儿童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娇生惯养,所以普遍怕吃苦、缺乏锻炼自觉性。2.目前的升学考核“重分数轻体育”,虽然提倡“课业减负”“上足上齐体育课”已经很多年,但学生们作业多、睡眠少、身体活动少等问题依然严重。3.上体育课面临“两难”,从以往报道的“温室里的花朵”,到现在的“学生运动猝死”,学校、家长都十分害怕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有些不理智的家长还“校闹”,带来了不良的社会舆论影响,这使得学校体育课“束手束脚”,甚至变得“可有可无”。因此,要想让青少年身体强健,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孙宏艳也表示,无论是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还是学校、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应该有这样的共识:一个优秀的青少年,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这是实现人生价值、长久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基础。 “三个保护”开好体育课。李相如表示,“开足开齐体育课”“课业减负”等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已被写入 《健康中国行动》,减轻课业负担、开足开齐体育课、关注心理健康等目标赫然在列。但这些政策要真正落实,需要形成“政府部门保护好教育部门、教育部门保护好学校、学校保护好体育”的机制,让体育课、体育老师、学校都得到充分的“保护”,即使有意外伤害事件也要严格按管理条例执行,这样才能让体育课开得没有后顾之忧,体育课的质量和数量才都能得以保证。 从小培养运动习惯。孙宏艳表示,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尤为重要,现在很多家长还是以结果导向为主,但揣着一个“标准答案”教育孩子只能使孩子短暂获益,而一个健硕的身体、独立的精神、不断学习的动力、坚韧的品格等却可以让孩子受益一辈子。家长要怀抱开放的心态,从小就引导孩子积极、自觉地参与运动,帮助孩子去理解体育运动中传递的竞争、合作、公平、责任感、坚持不懈的努力、对输赢的正确态度等,会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也能够帮助孩子将书本知识转换为学习的基础动力,拥有更多创造性发展的可能。针对网络环境带来的青少年运动不足,可以鼓励孩子先从帮父母做家务开始,积极利用学习以外的精力和时间,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中分离出来,要求每天要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运动,单次连续使用电子、音频设备不超过60分钟等。 (来源:育儿网)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5700557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1896614 本月:8045979 今天:10112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