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黄寿年根据王峰(王龙烈士女儿)口述整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我父亲王龙英勇牺牲7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不禁又想起献身抗日的威武而慈祥的父亲,回想起75年来继承父志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带领丹北地区人民奋勇抗日的父亲王龙被中共苏中五地委任命为镇江市市长。受任后父亲坚决执行毛主席发出的“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战斗号召,猛攻敌据点,接受日伪军投降,巩固和扩大抗战胜利成果。9月7日,父亲带着警卫人员赴江心洲执行受降任务的途中,在丹徒镇江边上不幸与国民党顽匪遭遇,英勇牺牲,年仅37岁。
父亲牺牲的噩耗震惊了武进丹阳、丹徒、扬中等地群众,可我家浑然不知。当时母亲刚坐完月子,组织上怕惊吓母亲,直到9月12日(公祭大会前两天)才派亲戚来转告。9月14日,昏昏沉沉的母亲抱着出生40天不到的小弟弟,带着我和两个大弟弟去丹阳段家桥参加父亲的公祭大会。公祭大会庄严肃穆,四面八方来的群众有四五千人,许多部队首长也赶来,沉痛悼念父亲。公祭大会后,与父亲在丹阳地区一起战斗多年郑竹波叔叔 (1983年任南京军区空军政委)在护送父亲灵柩运回扬中的渡船上对我说:“你爸爸走了,你是长女,要坚强,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永远革命……”
当时,国共斗争形势异常紧张。10月,扬中新四军部队奉命北撤,父亲还没安葬好,悲痛中的妈妈想起父亲生前叮嘱她的话:“斗争形势险峻,要随时准备牺牲。如果我牺牲了,你一定要把孩子抚养成人,女孩子不要过早地出嫁,男孩子不要经商,要坚持革命,斗争到全国解放……”为了继承父亲的革命遗志,伟大的母亲毅然送我(17岁)和大弟侠荣(15岁)去参军。大弟侠荣是随新四军部队先走,我是跟培根简师的学员和指导员等一起北撤,从此踏上革命征途。11月,我们北撤到泰兴新老洲,在那里集训。几天后,我就被分到新四军五分区医疗队当护士。部队转战到哪里,我们医疗队就紧跟着到哪里。经过一年的战斗磨练,1946年冬,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了我继承父志永远革命的信念。
内战在激烈地进行着,我军由弱转强,频报频传,在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攻打济南等战斗中,我们三野六纵队医疗队出色地完成了救治伤病员任务,受到部队首长嘉奖。1948年11月,上级派我和负责后勤工作的同志护送100多名营团级干部家属由山东德州南下到河南郑州。他们中有老人有儿童,天寒地冻,困难重重。我有点迟疑,但一想起父亲生前对我的教诲 “要坚强”,信心和勇气顿然来了。那是1942年,母亲被抓进牢房,年迈的祖母受惊吓,病贫而死,家中只剩下我一人,父亲派人把我接到他身边。父亲见到我,一把抱住我,好久好久才对我说:“你妈和你们为我受了很多苦,我对不起你们,但我毫不后悔,为千千万万个母亲,千千万万个孩子,我们必须与敌人斗争到底!”那天晚上,他带着我转移到金坛山区,宿营地周围山峦连绵。父亲触景生情,给我改名叫王峰(原名叫春凤,1928年春天出生),他希望我像山峰一样挺拔坚强。那时我14岁,虽不懂多少革命道理,但爸爸“要坚强”的教诲给我在后来的革命战斗中以巨大信心和力量。
那时交通设施简陋,100多名干部家属和护送人员都是坐的敞篷火车。一路走走停停(躲避敌人阻击轰炸),历时20多天,每个人衣服都冻成冰,手脚都是冻疮,终于把100多名干部家属安全地护送到了郑州,部队首长嘉奖了我们。我们医疗队留在郑州,编入第二野战军第18师。
1949年4月25日,我随部队打过长江到安庆,追击国民党部队,解放那里人民。解放长沙后,二野大部分部队入川进西藏,我在的部队则奉命转战江西,进军大西南。
进军大西南,山高水险,沿途有国民党部队和土匪的侵扰,战士们不知翻过多少座大山,也不知打了多少仗。1949年年底,我们胜利地到达了贵阳,与四野的战友们汇合。我被分到铜仁军分区卫生队工作。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952年春天,我带着大女儿黔征随部队北上,在河北辛集集训,6月部队向朝鲜战场出征。到丹东时,女儿患上麻疹,我和女儿被送回战备处。
1953年9月,我带着两个女儿到朝鲜战地医疗队当医助。那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以简陋的武器抗击机械化、现代化的美军侵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朝鲜的日日夜夜,我们都为每个志愿军伤病员的事迹感动着,都为救治他们忙碌着,都为他们的康复感到欣慰。
1954年3月,我和丈夫李振山被批准回家探亲,他是山西临汾人,1937年(15岁)参加八路军,17年来未回家。1955年2月,我和丈夫李振山再次到朝鲜西铺里(音)医院救治伤病员。当年7月,我回国到沈阳待产。李振山随志愿军后方医院到甘肃天水组建预备九师,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来形势好转,李振山和部队大多数干部就地转业,李振山被安排在张掖地区河西医学院工作,我和孩子们也被接到那里。
1958年我克服文化水平低(仅读了小学四年级)等困难,参加了河西学院医师班(中级)学习,196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张掖地区医院工作。在大西北,条件艰苦,我牢记父亲“要坚强”的教诲,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本色,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枕,得到医院里领导职工和当地群众夸赞。在大西北我奋斗了32年,把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大西北。
离休后带着老伴李振山回到扬中定居,侍奉革命的老妈妈张玉梅(2006年百岁辞世)积极参加党组织和社会公益活动,担任扬中、丹徒一些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应邀给青少年讲述革命斗争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传递正能量,多次被镇江市、扬中市评为优秀老党员。75年来英雄父亲一直在激励我继承父志,踏上革命征途永向前。
今年我93岁,我将在有生之年牢记初心使命,继续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热发光。
抗日英雄,民族精英,我的父亲王龙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