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专栏 |
|
|
|
人大专栏 |
|
|
政协专栏 |
|
|
法治扬中 |
|
|
扬中人医 |
|
|
党员承诺 |
|
|
党建工作 |
|
|
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 |
|
|
|
|
|
|
人大专栏 |
|
|
|
|
□ 朱军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于一个地方的发展而言,好比开门的钥匙,通达而后兴旺,于百姓而言,便是“吃穿住行”的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扬中经开区,港湾新城是最大的安置小区,这里住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安置户,除了住进排排矗立的安置楼,最大的变化就属便捷的交通出行。
港湾新城的新建,是经开区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扬中发展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约摸二十年前,这片土地上还是鳞次栉比的农田和错落有致的村埭,笔直狭长的田埂,与那弯曲窄小的村道相映成趣,田间地头劳作忙,走村串户拉家常,这便是既远离喧嚣又不失热闹的乡村景象。后来,仓储一线、二线与扬中大道和新238省道相接,像一把把尺子,框出了经开区的核心版图。仓储二线的尽头是码头,南来北往的货船在这泊岸后,周遭的路上便是车水马龙。紧接着,农田和村庄在机械的轰鸣声中,渐渐被厂房取代,仓储三线、四线陆续建成通车,区间道路一条接着一条,把企业串连起来。经开区园区的脉络愈发清晰明朗,凭借得天独厚的交通环境和地理优势,筑巢引凤,仅核心区域就入驻企业40余家,更是吸引长城汽车零部件项目的落户和投产,成为扬中高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道路四通八达,随之加快的是开发的步伐。农村面貌有了新变化,领着失地农民保障金的村民,一批批搬进了港湾新城小区,已建安置楼入住居民1400余户4300余人,在建工程还可安置1000余户,小区规模后续还会扩大。虽说这里居住的是村民,不过,小区门口建起了公共自行车站点和公交站台,快递和外卖送了进来,生活用品和瓜果蔬菜出门就能买,俨然是城市居民的日常。
因为工作和子女就学的缘故,年轻人大多住进了城里,安置楼中更多的是偏爱清静的老年人。小区张大妈的儿子一家住在市区,小两口工作忙,平日里都是她接送孙女上放学,虽然每天得乘坐206路公交一个来回,她倒是不嫌麻烦,还打趣地说:“老的小的都得顾,老年卡、寿星卡一刷,坐公交方便又省钱,这是年纪大的好处。”像张大妈这样的留守老人在港湾新城还有很多,一来是习惯了农村的生活,这里有他们觉得舒适的圈子,有熟悉的路和聊得来的人。二来出行也方便,出租、公交随到随走,用不着挤在城里凑热闹。儿女们得了空想回来,用“叫了个车”APP或是扫个支付宝,不论是共享电瓶车、电动汽车,还是纯电、燃气公交,都能降低出行成本还环保。
交通便利让安置户们受益,也带来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服务。扬中市首家村企合作的社会拥军组织 “橄榄绿之家”,用服务彰显军民团结,为优抚对象家庭解决实际困难;通灵集团推出“益企益家”创业项目,在小区设立加工点,帮助就业困难的居民在家门口就业;社会团体和志愿组织纷纷走进小区,开展培训、代购、理发、送餐等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喜乐元宵”“情暖端午”“爱暖夕阳”,亲子阅读、关爱留守儿童……在港湾新城,每年像这样的活动有20场次左右,越来越多的惠民服务送进小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上升。
2020年初防疫期间,小区周边的商店、饭馆都无法营业,不过物流快递却没有间断,家里的生活用品、孩子的学习用品……一件接着一件被送进小区,给居民们吃下定心丸。无论是在疫情爆发的艰难时期,还是在全球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中国的物资供给充足而迅速,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新冠疫苗的接种也正有序进行,这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力量支撑,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一百年来,共产党人饱经风霜本色不变,为民服务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从青藏铁路到港珠澳大桥,从“两弹一星”到嫦娥四号,一个个人间奇迹,一项项惊人壮举,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习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在港湾新城,安置户们过上了好日子,村民变身社区居民,乡村振兴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上,这正是党委政府以民为本的初心实践。港湾新城成了安置户的幸福港湾,而那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便是他们抵达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