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专题特稿 |
|
|
|
见微知著彰显立党为民 |
——评大型现代锡剧《永远的挂念》 |
|
刘标 2021-08-02 |
|
编者按:由我市创作和演出的大型锡剧《永远的挂念》三月份首演后,已在村和社区演出四十多场,观众好评如潮,现将剧评文章“见微知著彰显立党为民”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 刘标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源泉……”当背景音乐《江山》轻轻响起,在舞台灯光忽明忽暗的数次切换中,“村民纷纷捐款”“欢送徐丽丽上学”“徐奶奶眼睛复明”三组动态画面次第定格成雕塑状,可谓是该剧的神来之笔,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下子征服了观众,剧场内掌声骤起。而恰恰在此刻,场内灯光全开,在背景屏播放彭丽媛倾情演唱 《江山》的同时,村党委书记林玉芬、老书记严宗慈(村慈善工作站站长)为“江滨村外贸编织厂”开业庆典剪彩,舞台气氛一派欢乐祥和,把全剧推向了最高潮。帷幕缓缓落下之际,我刻意回望了一下观众席,发现广大观众纷纷起立鼓掌,经久不息。我心下顿时明白:这部戏成功了!
由扬中市委宣传部、文旅局、慈善总会合力打造,市锡剧团和戏歌文化传媒中心精心创排的大型现代锡剧 《永远的挂念》,既是一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力作,也是一部脱贫攻坚的题材剧。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题材有机融合并以戏剧的形式呈现,无论在政治意义上还是艺术实践上,都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与突破。依笔者之见,该剧的可圈可点之处,至少有三:
一、见微知著,以小博大展现立党为民重要主题。
大型现代锡剧《永远的挂念》剧情很是简洁:村民徐东保身患尿毒症、老母常年多病、女儿尚读初中、妻子因看不到希望而在一个风雨之夜离家出走,随后是女儿被迫缀学编筐、老母又突然双目失明,各种突发变故给了徐东保致命的打击,他由此变得性格暴戾、酗酒无度,原本生活无忧的一家人,成了因病返贫的特困户!这在远近闻名的富庶之乡江滨村,显然成了党组织和全村人关心救助的重点和焦点。剧情的跌宕起伏、各种误会、矛盾和纠葛的产生,也都是在对徐东保一家实施帮扶的过程中渐次展开的。随着剧情的步步发展,塑造了村党委书记林玉芬一心为民、忍辱负重的大爱情怀,展示了老书记严宗慈(村慈善工作站站长)倾心慈善、助弱扶困的崇高境界,而私企老板李长海、志愿者姚快嘴等各色社会人等,亦都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现着各自的风采,从而使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变得真实具体,亲切自然。在这里,人们常说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以及立党为公、立党为民的党的宗旨,不再是单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个生动具体、可敬可爱的人物形象。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共产党的概念也许是抽象的、模糊的,而正是从这些平凡的党员干部身上,人民群众对党的认知变得直观了、具象了,而这种清晰的认知不仅是发自老百姓内心的,也是带有温度的。
该剧是将建党百年和脱贫攻坚两大主题相互融合而创作的。作品取材于富庶之地扬中市,这里虽然早已率先于全国实现了富裕和小康,但在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的战役中,这里不是世外桃源,亦不可能无所作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剧作家从实地访谈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少数村民因灾或因病返贫的现象,在从生活原型中挖掘提炼原始素材的基础上,创作了该剧。剧本初稿脱稿不久,孙智宏曾对笔者坦言:“身在苏北贫困地区的我,对农村的整体贫困司空见惯,而对富庶的苏南地区的个别贫困却知之不多,见之甚少。生活原型生活之艰难、之困苦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和认知,给了我极大震撼,让我觉得有必要为这一群体鼓之呼之!”剧作家悲悯和担当的情怀,让我心中顿时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农民出身的孙智宏先生是我省一位成熟高产的著名剧作家,农村生活既是他创作的源泉,更是他擅长的强项。据我所知,在《永远的挂念》之前,他已有《王继才》《追梦路上》等多部大型戏剧作品面世,受到观众与专家的广泛赞誉。据我多年的观察与研究,见微知著,小中见大正是孙智宏戏剧创作的主要特色和风格。与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永远的挂念》在表现手法上明显有别于那些宏大叙事的作品,以工笔画的技法让小故事反映大主题,正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而这些特点在本剧中体现得同样淋漓尽致。
二、手法细腻,戏剧元素通过细枝末节完美呈现。
将平面的剧本立体呈现在舞台上,既是对导演功力、智慧的挑战,更是对导演情商、能力的考量。演员出身、当过团长的导演李雪梅女士,其导演风格有较为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角色定位准确,二是表现手法细腻。
先说定位准确。众所周知,“生旦净末丑”是戏曲中人物角色行当分类,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现在不少戏曲虽不可谓不好看,但在戏曲传统的继承方面往往功亏一篑,以至于内行观众看戏时常常会发出“戏不像戏”的感叹。而此剧的导演李雪梅女士,对戏曲元素的把握和传承十分上心、细心,内行的观众亦能从戏中感受到导演为此作出的努力。比如女主角党委书记林玉芬,即是旦行里的青衣,也叫正旦;男主角徐东保则是中生或官生,男副角严宗慈当是老生;徐东保女儿徐丽丽的角色是花旦、姚快嘴显然是彩旦。花旦、彩旦虽然都是配角,但这两位演员都有着各自出彩的表现:徐丽丽的角色是个“受气包”“出气筒”,表演分寸的掌控很难把握,但这个演员却能收放自如,做到得体而不失分寸、凄楚而不失童真、哀伤而不失志气,其编筐时思念妈妈的唱段和爸爸自杀而下跪劝阻时的道白,都凄楚哀婉,令人动容;而姚快嘴爽朗、粗犷的性格以及风趣、诙谐的表演,与其彩旦的角色定位十分契合,她们都为本剧增色不少。再比如,第六场丈夫马明跃发现家里银行卡上钱少了许多,去村委会责问妻子林玉芬时,根据演员特点设计的那段夫妻对唱,尤其是林玉芬忆往昔的大段唱腔:“玉芬我想到此事就落泪,曾对你枕边说过多少回。那一年玉芬刚刚十一岁,妈妈她一病不起命西归。谁知道祸不单行时运背,爸爸他偏又患上肝腹水……直到后来才揭开谜,却原来是老书记帮我家解难危。他还说共产党为民责任大于天,老百姓疾苦永远挂胸怀。现如今老书记退休我接班,共产党为民情怀一辈传一辈!”这段唱腔直抒胸臆、荡气回肠,既揭开了林玉芬隐姓埋名资助徐东保家的谜底,也揭示了共产党立党为民传统的代代相传,堪称是全剧最为重要、最为经典的唱段,其唱腔和表演亦恰如其分地展示了青衣(正旦)的角色定位。总而言之,我们从剧中看到了该剧导演扎实深厚的舞台经验和戏曲功底。
再说手法细腻。观剧时,这位女性导演细腻的风格和传神的设计,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第三场徐东保酒后到林玉芬家闹事一节,舞台上并没有门,但两位演员通过说学逗唱和肢体语言,让观众感悟了那扇门;当门内人无法避免的一声喷嚏,让门外人得知院内有人时,两人隔着门在门里门外脸贴脸、背靠背的精彩表演,可谓看似无门胜有门。其实,这就是戏曲传统程式的再现,以此把醉汉的所作所为、表情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引得观众席上啧啧称赞,而这,正是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还是这一场,醉汉打砸破坏的场景并没有在舞台上呈现,但音响效果与演员的惊讶神色,观众却是通过联想来感受那种遍地狼籍的不堪场景,让观众以想象和感悟来参与舞台效果的实现,不得不承认导演的手段是高明的。再如第四场徐东保自杀的那场戏,醉酒后拿着剧毒农药瓶来到江边企图自杀的徐东保,产生了妻子、母亲先后出现在现场的幻觉,导演以灯光分隔表演区的呈现方式,把这两段时空交错的戏份展现得似真似假、如梦如幻。我注意到,观众席上不时发出抽泣声,更有掌声响起,从而把剧情推向又一个高潮。笔者特别注意并在本文开头写到的:当背景音乐《江山》轻轻响起,在舞台灯光忽明忽暗的数度切换中,“村民纷纷为徐东保家捐款”“村民热烈欢送徐丽丽上重点高中”以及“徐奶奶术后眼睛复明”等三组动态画面依次定格成雕塑状等场景,可以说是以最为简洁、最为经济也最为艺术的手段,实现了第六场和尾声之间的无缝对接和场景转换,从而把全剧推向最高潮,编、导的创新意识和艺术学养尽现其中!
三、直面现实,立党为民在脱贫攻坚中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此时此刻,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脱贫攻坚战虽然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并不意味着就此一劳永逸,更不表示扶贫工作没有短板。且不说刚刚脱贫的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返贫风险,即使如本剧所反映的富庶地区,亦同样存在病灾返贫的现象。如何解决扶贫工作之短板?尤其是如何及时妥善地处理好病灾返贫的问题?显然是党和国家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且任重道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大型现代锡剧《永远的挂念》以前瞻性的艺术表现,极具针对性地提出了这一重大课题,而江滨村党委一班人立党为民的奉献精神以及所采取的帮扶思路和举措,特别是慈善机构、志愿者协会的参与等等,显然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当然,剧作家不是社会学家,戏剧作品也不是调研报告,指望以一台戏来指导社会实践和扶贫工作,更是不现实的笑话。但毋庸置疑的是,剧中体现出来的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尤其是剧中各级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村办企业和广大村民的关注与参与,确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这些举措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的地区,也许一时尚难以实施和操作,但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农村,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或普及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并让他们在对少数特殊返贫户的帮扶中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当不失为是精准扶贫、补齐短板举措中的一个选项,也是对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探索。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大型现代锡剧《永远的挂念》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存在一些瑕疵和不足也在所难免。依笔者之见主要有三:一是舞美还有进一步加工提升的空间;二是群众演员的艺术素养从整体上讲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一些细节仍需进一步打磨、完善和提升。但瑕不掩瑜,大型现代锡剧《永远的挂念》仍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我们相信,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之上,在扬中市各级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下,把《永远的挂念》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精品力作,并在艺术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值得我们期待!
作者简介:刘标,男,笔名闻石、文示。江苏省作协会员。
多年来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青年报》《人民邮电》《新华日报》《北京日报》《扬子晚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戏剧》《中国邮政报》《江苏邮电报》等110余家媒体发表文章2270余篇,其中文学作品约100余万字,另有通讯、论文、消息等50余万字。以散文、随笔、杂文见长,亦涉足文学和戏剧评论,曾有多篇作品获省以上各类奖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