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干洗店今冬成“天选之店” 下一条:佚名1
为扬中放歌
  2022-12-29

  □ 杨峻岭 一年的江洲文苑百鸟争鸣,繁花似锦;一年的报纸副刊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文苑成为广大写作爱好者展示才华的平台,阅读者学习教育、休闲放松的乐园。每天早晨,打开微扬中的手机报或者纸质报纸,阅读副刊带有缕缕清香的文字,已经成为无数扬中人的最爱。 1、文体 文体多为散文、诗歌,诗歌包括古代格律诗和现代诗。今年的副刊作品精彩迭出,让读者大饱眼福,引起大家共鸣。阅读优秀的文学就是这样,如饮甘醇,如品香茗,如见佳人,绕梁三日,回味不绝。诗歌方面,顾明社的古赋属于阳春白雪,提升了副刊的品位。佶屈聱牙的古文阅读者能够读懂的在扬中估计也有数千人,给人以美的享受。朱圣福老师《祭祀与顶礼》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屈子行吟、怒而沉江,老题材写出新意,难能可贵,反衬出作者几十年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厚功底和心路历程。 2、写作对象 人:陆庭荣写他的奶奶勤俭持家,通过几个典型事例渺渺数笔勾画出人物的形象。好多作者沉浸在昔日的回忆中,写出岁月的回响,他们怀着对儿女家人、同学同事的一片真情,用心做事,以情动人。老税务所长喜欢抽烟嗓门大,帮助年轻人不求回报,给位子压担子,把小伙子培养成业务骨干;老父亲一身正气技艺不凡,花鸟字、玻璃中堂匾、玻璃上刻画鸟兽鱼虫,一切都是那样栩栩如生,过去的事情若在眼前。 物与人情风俗:姚镇班、摸螺蛳、炒米茶的香味、杀羊打伙、粮油证、老凤凰、水缸等老物件都跃然纸上,包罗万象,写尽人生百态,都是老扬中人熟悉的味道。写老房子的作品就有好几篇,85岁的倪昌国老师的老屋与80年前的中国革命斗争联系,展示了扬中人民经历过的血与火的洗礼,置身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更显情怀高尚,陈锦怀写陈家祠堂和流芳桥小学,里面的枫树果实如小船、元宝,细腻真实。 事:范选华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写下了多篇佳作,《分鱼》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农村在过年之前车沟捉鱼、揎鱼的情景,孩子们在河塘淤泥内寻找战利品的经历都是一种浓浓的乡愁。二圩港铁塔建设的过程以白描的手法,记叙了军民携手的鱼水深情,在艰难的岁月扬中人民支持军队建设,建设飞机导航的铁塔。 景:税务局干部陆云今年发表了近10篇散文,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父母的陈年往事、院中的假山、枣树都能勾起他的情愫和敏感的写作神经,身边人身边事倾诉于文,娓娓道来的口吻读来亲切。 新时代:今年的副刊还是怀旧风为主,“笔墨当随时代”的作品还是不多。一家面馆老板愿意为困难人士赊欠,写出了人间自有古道热肠;《我教妈妈学古筝》就写出了新时代女性的风貌,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是小康后扬中人的必然选择;《永平村》以读书改变命运为主题,启迪今天的后生踔厉奋发;端午节一文建议扬中开展龙舟大赛,这是在文化的传承中创新,对扬中在后疫情时代发展文旅产业大有裨益。 3、写作技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是是艰辛的,需要海量的阅读积累,需要灵气、胆气、豪气和烟火气。副刊映射出古今中外名家作品的影子扑面而来,唐诗宋词、红楼梦不一而足,无数篇作品都可以看出读写结合的童子功,杜国兵所写“荒原心像的投射”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范继平老师出手不凡,《栽秧》《得胜港》《50年同学不老》,还有为他人文集写的两篇序文,文笔老辣,驾驭题材轻松自如,遣词造句有高手风范。跨界的作者亦不寻常,女工程师林月月历经坎坷得一手好文章,每日背诵宋词,在作文时显露出才女本色,她桂花香中有人情景的交融,每每将惬意或心绪外化为美妙的文字,不着一字也尽得风流。人民医院的名医孙蔚斌到白水挂职,演绎白扬一家亲,文章也是可圈可点,笔法细腻可人,描摹状物惟妙惟肖,叙事抒情婉转多姿,与医生职业的精准到位如出一辙。我的老同学吴春华依然笔耕不辍,云来山居民宿的清幽、种草莓的欢喜、寻觅梅姑娘,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写作的灵感,笔下有诗经的古韵悠长,有时光中的亲情绵绵,浸透了骨子里的浪漫文雅。律师房清《何必看清》富有哲理,文字与其职业的慎密丝丝入扣。她们的文章很有林清玄的味道,入木三分耐人寻味,清新可人的佛系。 “如剥笋箨,如断蔗稍。”这是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的一句精彩论断,蕴含了文章取材和结构的道理。一篇文章拥有的素材很多,如何选取最为主要的为我所用,敢于舍弃一些非重点的素材,富有层次地展开。金家礼先生传奇一生中,做老师言传身教,办企业风生水起,《风雨八十年》一文洋洋洒洒一万多字,主题分散不集中。老人嘱我编辑后分成磨难、求学、从教和搏击商海四个部分,4000多字上下两篇刊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老人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机智勇敢地抓住机遇,纵横商海。抛日记本给卖黄豆的船主,乔装打扮瞒天过海闯过检查,和北京官员一起走访企业、多方争取寻觅合作都是点睛之笔。 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技巧。书法艺术经常说人书俱老,随性抒发,用在写文章上也非常契合。倪昌国、施直东老先生所写的文章就是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身边的景色如荷花池,受到好多读者的喜爱。郑叔裔老师今年喜出第二本文集,笔下的《悠悠郑家埭》分成上下两篇,全文笔墨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充满了对老家的怀念,写出了忠厚持家、兴庭旺族的传承。 我们的家乡扬中成洲历史短,文化积淀少;但是从扬中史志和近几年谱牒文化研究发现,有一个文化现象却非常明显,这里从来不缺少作家和写手。每一本家谱中,序文佳作连篇,诗歌古赋互答。两百多年来,迁客骚人都会于此。在上个世纪初叶,以我曾祖父杨爱人先生为首的扬中文坛五虎上将,屡次到江南参加文会,总是包揽前三甲,最终被当地人发现,从此拒绝他们入场。后来发展到在江岛有了自己的笔会,一时间文人竞相一展身手,江洲上下文风浓郁,这种态势正在新时代延续且发扬光大。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如今我市很多文人把写作当成乐事,乐此不疲。写作就是苦中寻乐、厚积薄发,此乃扬中文坛之幸!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55761771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0618955 本月:6768320 今天:287297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