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个“中华慈善日”
 
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宝藏女孩 下一条:春 秋
碾米与舂米
  2023-10-31

   □ 施正祥 在旧时的农村,把稻谷加工成大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舂,一种是碾,前者是少量加工,用一种名石臼的工具完成;后者是批量加工,在专门的碾坊里完成,俗称碾米。这两种方法在没有机器碾米之前普遍使用。 记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家附近有一座碾坊,离我家仅几户人家,是一位本家爷爷所建,砖墙瓦屋,大门很大但没有门板。碾坊停业期间,我与小伙伴常常进去玩耍,在碾盘上爬上爬下,因此对碾坊的印象比较深。它的主体是碾盘,配套设备有风箱(学名风选机)。碾盘高出地面约20厘米,其形状如磨盘,也如放在圆托盘上的一块生日蛋糕,只不过它十分巨大。据我观察,它由底座、碾盘、碾磙和磙架等部分组成。底座为圆形,边缘有沿,底座的中部凸起呈梯形圆柱状,梯形坡40度左右,高约60厘米,底部直径六米左右,梯坡面用坚硬的麻石块覆盖。碾磙似碌碡,斜靠在碾盘的麻石块上,为倒梯形圆柱体,其高度与碾盘上的麻石块长度相当,直径约60厘米。碾盘麻石和碾磙表面都有匠人打凿出来的相对应的纹理;磙架是用以链接碾磙和碾盘中心轴的木制装置。碾坊的动力是水牛,牛拉动碾磙在碾盘表面作圆周运动而碾轧稻谷脱壳成米。 我记忆中的这家碾坊其规模是我所见的碾坊中比较大的,前后三个埭上的农民都来此碾米。小时候跟父母来此碾米每年至少有三四次,其中两次是必不可少的。一次是在秋收以后,稻谷刚刚收获上来,及早吃到新米是大家都盼望的,所以这时候碾坊最忙。我家虽然离得近,但也必须早早地挑一担稻谷去排队等候。另一次是春节前,家家都碾米准备过年是人之常情。这两个阶段,碾坊往往昼夜开工。 碾米前稻谷需要晒干,一般需要晒“三个太阳”,否则碎米多。开碾前,将稻谷均匀地撒在碾盘上,稻谷经过反复碾压而脱壳脱皮成为米糠混合物;接着第二道工序就是通过手摇风箱将米糠分离。至此并没有结束,因为此时的米并不纯,里面混杂着碎米和少许没有完全脱壳的稻粒,需要通过“筛”来达到食用的标准。这个工序一般是从碾坊回到家里去完成的。筛米是一个力气活,又是一个技术活,它不仅要将碎米筛下,还要将没有完全脱壳的稻粒选出。智慧的先民创造了旋转筛法,即双手紧握筛帮有节奏的同一方向不断旋转,米粒在旋力的作用下形成小丘,那些没有完全脱壳的稻粒会奇迹般地集中到小丘的上部,从而用双手捧出来。我想“筛选”一词可能由此而来。碾米最后产生了三个产品:大米、碎米和糠。糠是很好的猪饲料。 因为碾坊不是天天都在运行,而是隔一段时间开一次,所以各家必须计算好自家的消耗量,防止出现空档。尽管如此,也有计算不周的时候,家中缺米了,怎么办?这时就舂米来补充。舂米的工具称为舂臼,几乎是家家必备的工具,它由舂杵(舂锤)和石臼两部分组成,石臼呈倒圆锥体、中空;舂杵为一根一米多长的圆木棒,顶头安装了一个石鼓,起重力作用,下头安装了三、四个铁齿,起冲击摩擦作用。通过手拿舂杵反复冲击稻谷使其脱壳脱皮,最后成为白米,当然,也得通过簸和筛去掉糠和碎米。这里说的“簸”是用簸箕分离米和糠。小时候没少干舂米的活,记得我家就有一个石臼,后来废弃了,一直倒扣在屋前的河塘边。虽然时过境迁,但每次回家看到它时,眼前马上会浮现舂米的那一幕。 大约在上世纪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镇上有了机器加工厂,碾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后农村通了电,有了电动碾米机。记得我的一位发小就是这座碾米机的机主,电动碾米又快又好、省时省力,而且几乎没有碎米。 碾坊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它的兴衰见证着农村的发展变化,现在回忆起那段岁月,仍然记忆犹新。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43396979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06633813 本月:12423473 今天:4380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