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社会民生 |
|
|
|
“新质力量”进入乡村主战场 |
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
|
2024-05-05 |
|
□
赵紫妍
在我市,以青春力量为代表的 “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打造出“乡村茶社”“乡村咖啡馆”“乡村文创产品”“高尔夫草坪”等新业态,在五四前夕,一些设立了乡村打卡点的“新农人”还运用抖音等新媒体广泛推介,力争抢一波长假中的乡村旅游、乡村消费红利。
据了解,青春力量进入乡村主战场,他们首创精神和链接 “慧资源”的意识强烈,我市农业农村局和商务局正密切跟进,对这些“新农人”的新项目和新诉求开展定制服务,促其快速孵化和成长,使其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新质力量”。
“青年农人”深耕“乡土” 农业发展前景旺
“终于成了,今年是水蛭越冬这个难点攻克的第四个年头,以后我们的养殖成本可以极大地降低。”扬中蛭丰水蛭养殖基地技术骨干陈虹颖此刻的心情难以言表。
85后的陈虹颖虽然入“农门”时间不长,但她却在水蛭养殖这个小众赛道上死磕技艺,如今已是当地养殖水蛭的半个土专家。在她的技术加持下,扬中蛭丰水蛭养殖基地的年产值稳定在500万元以上,同时,成功带动全市5家水产养殖基地从事水蛭养殖,年营业额超1100万元,为当地打造又一块特色水产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为省内发出的水蛭良种繁育场的第一块牌子,该基地目前还承担起了为全省更多水蛭养殖户提供优质种苗的责任,使得省内水产水蛭养殖行业向好发展。
在我市,像陈虹颖这样的“青年农人”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80后杨勇利用所学知识回村办起了高尔夫草坪合作社种起了草皮。不光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还推广起了现代农业理念,培养起了新时期的现代农民;90后朱桁毅敢闯敢干,创办了我市首家蝴蝶兰基地,填补了扬中地区蝴蝶兰规模种植的空白;05后小伙周子杰成立了农业机械手团队,让现代化农业“慧”元素持续放大。
“青年农人”们凭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把一个个新理念、新技术带进当地的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带头示范效应,让农业生产有“钱”景、更有前景。
“洄游青年”返场乡村 农村建设活力强
“这是您预订的茶点,请品尝。”近日,记者走进新坝镇联合村的茶馆“米店1997”,只见店主徐伽文、杜虹霖正在店内忙碌着,小小的茶社院子里坐满了顾客。2022年,这对95后小夫妻从外地辞职回到扬中,在村内找到一处闲置老宅将其盘活,开起了扬中第一家乡村茶社。短短一年时间,这里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网红打卡点,每逢节假日顾客盈门。除了本地市民会前来打卡,还有不少人从外地驱车而来,最远的来自云南。
联合村党委书记陆建军介绍,如今“米店1997”已是联合村乡村旅游的一处亮点,也为村里引来源源不断的客流。“‘米店1997’为当地年轻人们打了个样板,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发展。”
如今,在我市,“洄游青年”们凭借一己之力,让农村发展焕然一新。85后施善志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培育出了省级优质农产品“白玉”枇杷,探索出了林荫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创立的残疾人创业基地被省残联授予“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为当地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90后于敏捷大学毕业后放弃去台湾发展的机会,在乡村的沃土间为乡村孩子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培树文化自信;00后小云回村开起了首个乡村咖啡馆,为当地农文旅融合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印永洪说,“洄游”青年是一股强劲的社会浪潮,广阔的乡野田间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从而打造出一个个新的乡村发展“新样板”。“我们将会继续给予‘洄游’青年更多方便,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才能让他们真正留下来,从而落地生根,为我们新农村的建设带来新活力。”
“青年干部”勇挑“大梁” 农民生活盼头足
“我们永和的蓝莓就快要上市了……”近日,在抖音号“水美永和丁村长”的账号里,三茅街道永和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丁鹏上传了一条关于本村农产品的视频,通过这种方式,助力本村农产品销售,帮助农民增收。
在永和村,提起丁鹏,老百姓都是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85后村干部通过抖音平台,向大家展示了永和村风土人情和优质农产品。目前他通过直播已成功引流260万,累计增粉6000余人,获赞超5万次,带动本村农业种植基地销售蓝莓1200斤、玉米17000斤。
在乡村建设的阵地,我市广大基层青年干部施展拳脚、大显身手。新坝镇立新村的青年干部集体劲儿往一处使,把立新村打造成了省级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油坊镇,青年干部心往一处去,通过“青年力行振乡村 我为特田献一策”项目,助力地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他们迈出了“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他们勇当起了“开山斧”,激发了乡村的发展“新引擎”,他们肩扛起了 “重担子”,为乡村发展筑牢了“基础底盘”。
印永洪表示,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的向“新”、向“兴”,离不开“青力量”。“接下来,我们将会继续在乡村青年人才的‘引、育、聚、用、留’上下功夫,强化‘头雁效应’,打造一批乡村青年人才的‘高峰’和‘高原’;夯实人才基础,针对村干部、‘新农人’两个最大群体,持续开展教育培训、锤炼能力水平,不断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让年轻一代用自己所长赋能乡村振兴,用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让一片片土地显露出别样生气,也为我市美丽乡村的未来发展添砖加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