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采桑子·油莱 下一条:佚名3
我与扬中广播的不解之缘
  2024-06-02

  □ 吴永荣 “让收听成为一种习惯”,“与广播结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晚6点,我预先设定好的收音机都会准时传来扬中电台播音员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同时也勾起我对扬中广播许多美好的回忆,她唤起我的未泯童心,让我又拾起笔杆,书写一些与扬中广播有趣的往事。 依稀记得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1960年),生产队长家里装上了广播,大家都感到非常新奇。一个挂在门口上面的木盒里传来许多好听的声音,有扬中新闻、天气预报、地方戏曲,还有转播的省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每次一个多小时。这种待遇当时只有生产队长可以享受。要听广播都得跑到他家里。 后来我才知道,那时的广播是县广播站借用县邮电局通往各公社的电话线,每次广播响起的时候,电话就停止使用,这是多么的不方便,也让我们儿时的伙伴动起了脑筋。我家住在埭中间,通往生产队长家里的广播线(当时用的是铁丝)在我家后门口距离不到一公尺,不知道是哪个发小在外地的市场上买回了一只小喇叭,他用两根细铁丝接在喇叭的两个接头上,一根在顶部折成弯钩搭在广播线上 (天线),一根戳进家里的地上(地线),于是他家里也有了广播的声音。对有好奇心的我来说可算是一个启发,很快我也花了大约六、七毛钱,用同样的方法在自家安装了广播。 正当我们兴奋不已的时候,麻烦也出现了。生产队长家里原来声音响亮的广播突然变小了,队长很快找到当时公社一位姓冷的线路维护员,他将广播线从埭头查到队长家里,什么也没有发现,只得扫兴而归。而有时县、公社通过广播发出的通知和召开广播大会,生产队长也听不清楚。姓冷的线路维护员再次来到我们生产队仔细检查每一段线路,终于发现我们“私搭乱接”的秘密,不仅拆除了搭在广播线上的钩子,还怒气未消地告诉我的父母,不允许再将小喇叭接在广播线上。生产队长家里的广播音量又恢复如前一般,我们听广播的梦想同时也被打破了。然而,心有不甘的我又和冷某玩起了“捉迷藏”的花样。只要有机会,我便会将原先被摘除的铁丝钩又挂到广播线上,享受听广播的快乐,直至冷某将此事向学校老师反映,老师批评了我的错误行为,我不得不停止了原来的做法。原来当时全县使用的广播叫“舌簧”喇叭,电阻很小,而我们接在广播线上的是“动圈喇叭”,电阻是“舌簧”喇叭的数十倍,严重影响了广播信号的正常传播。 直至六、七年后,全县开始实行户户通广播,我家里也装上了“舌簧”喇叭,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我还请单位的木工为家里的广播制作了一个精致的广播箱子,上面蒙上一块图案漂亮的手帕防止灰尘的侵入。每当想起儿时私接广播的往事,我都觉得当时的做法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后来我还得知,扬中曾经获得上级“户户通广播”的嘉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上世纪八十年代,扬中成立了广播电台,只要有一只调频收音机,随时都可以收听到扬中电台的声音,有线广播也随之退出人们的视线。有时我还会为电台投上一些稿件,还曾经接受电台记者的邀请在电台播音室当面回答有关工作中的提问。 更让我难忘的是:1991年,曾任福州海军基地政委的扬中籍正军职离休干部吴涌军及其兄自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故乡时我参与接待。当时扬中正在建造扬中长江一桥,吴涌军慷慨捐款1000元。我被老军人热爱家乡的情怀所感动,随即撰写了一篇新闻稿《老将的心愿》,扬中电台播放了这一稿件,我又将其录在盒式录音带上并即时告知了老将军。不久又收到其参加编写的《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斗争史》一书,里面夹有吴涌军的亲笔信。3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珍藏在书橱里。如今,在扬中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吴涌军当年参加渡江战役的照片和有关他的革命生涯介绍。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44531238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19492729 本月:5941877 今天:35081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