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个“中华慈善日”
 
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好书推荐 下一条:竹影清风
扬中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援疆运动
吴永荣   2024-07-22

  □ 吴永荣 数月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扬中市人民医院有一位医生支援新疆半年后凯旋而归,不禁让我脑海中浮现出1959年人数最多的援疆运动。现经翻阅相关资料、走访当事人等,稍作整理以飨读者。 据 《扬中县志》记载,1959年全县总人口18万多,根据上级支援新疆建设的决定,确定组成1019人的庞大队伍,按照当时的大队建制,平均每个大队至少有7人加入援疆大军,他们在沙家港乘坐轮船再转乘火车,历经四天三夜到达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根据计划,江苏对口援疆主要是新疆迪化专区(后改为昌吉回族自治州),扬中援疆为昌吉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木垒县距乌鲁木齐市27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当时仅有4万余人,土地以沙漠、盆地、山脉延伸为主,绝大多数居民是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汉族人口占比较少;当地群众以牧业为主,有少量种植业,为高粱、玉米、小米、土豆等;水资源较为匮乏,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方。扬中援疆人员被安置在木垒县上游人民公社,他们在当地经过了建房安家、生产劳动、民族交流、地方建设、成家立业等,为新疆建设付出了辛勤汗水,在当地传为佳话。 我所在的原丰裕公社中华大队,当时共有500余人,是全县人口最少、地域最小的大队 (只有7个生产队),共有9人加入援疆队伍,其中有隔壁邻居朱姓一家4人,还有另外三家各1人。我的一位姨夫当时在溧阳县某公社担任领导,作为领队参加了当地的援疆大军。姨母当时不到30岁,跟随姨父同往,被分配在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县城。 扬中人赴疆不久,一直保持着与家乡亲友的通信往来,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情况也有所了解。从江中小岛到西部边陲,从锦绣江南到戈壁沙漠,扬中援疆人员在当地渡过了许多难关,付出了辛劳代价。首先是居住关,刚到达木垒县时,他们有的被分配到当地政府事先准备好的干打垒 (一种用泥土压制成墙壁,上面盖着茅草、树枝的房屋)住房中,有的与当地居民同住;二是语言关,木垒县以少数民族为主,能讲汉语、认识汉字的只有少数干部,相互交流非常困难;三是饮食关,扬中援疆人在家里吃的是大米、面粉、各式各样的新鲜蔬菜,而当地则是以高粱、玉米、土豆、牛羊肉为主食,常年几乎吃不到新鲜蔬菜,更让扬中人难以忍受的是当地基本上看不到河流,有人居住的村子只有几口水井且水质苦涩。具有勤劳勇敢精神的扬中援疆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在当地政府和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下,首先采用干打垒的方式建成了自己的住房,用当地政府发放的面粉改善伙食,将当地的土特产改变制作方式,逐步适应了生活。许多扬中人还叫家乡人寄去一些耐旱耐寒的蔬菜种子,竟然种植成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与当地群众彼此之间由陌生变为熟悉,不少人还成了好邻居、好朋友。但用水问题一时很难解决,打一口井要费很多人力物力,掘井的机器很少,想新增一口水井,有时要等上好几年时间。每天用水高峰时家家户户派人在水井边排起长长的队伍,我家那户朱姓邻居的一个女儿因为提水桶时的一个趔趄,被沉重的水桶带动扎进水井之中。当人们将她救起时,其双腿严重骨折造成下肢终身瘫痪,我们得知后都深感惋惜。 随着时间的推移,扬中援疆人员中的第二代人工作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在当地上学获得知识后成了当地的基层干部、技术人员,还有的入城当上了工人、机关干部,与我同龄的邻居伙伴还参军入伍,退役后被分配在当地拖拉机站工作。到了婚嫁年龄的时候,许多扬中男女青年与少数民族青年结为伉俪,生儿育女,成了地地道道的新疆人。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曾两次赴新疆探亲,得知老一辈扬中援疆人基本上已经故去。他们自从参加当年援疆后,一直未再回扬中,“埋骨何须桑梓地”,他们永远长眠在第二故乡。也有少数因需赡养家乡父母或在扬中选了意中人的,也在不同时期返回扬中居住。 上世纪60年代,我在新疆尼勒克县某饭店工作的姨母听到两位操着扬中口音的年轻小伙到饭店落座后相互交谈,我姨母便上前询问,原来他俩竟是来自三茅公社中林大队的“外勤”,他们的父母与姨母皆是熟人,姨母特地邀请两人到家中住了两日,热情招待自不必说。这也印证了当年扬中人的 “四千四万”精神。而随着不断的繁衍生息,有的扬中人现已经有了第二代、第三代。据了解,现在木垒县的扬中人总数远超当年援疆人数。曾赴疆探亲的一张姓朋友有一次在当地集市一个摊位上听到熟悉的扬中话,遂上前攀谈。果然是一位老乡,“千里遇老乡”,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改革开放之后,中央下发通知,对当年参加支援新疆建设的干部本人愿意回原籍的,有关地方应予以接收并妥善安置。当年带队赴新疆的我的姨夫因长期在高寒地区工作患上了肺气肿病,于是分别向当地和扬中组织部门提交了回扬中的报告。 1980年秋,在新疆工作21年的姨父回到家乡,被安排任县总工会副主席,1981年春,我的姨母及4个表妹(每人名字中间都有一个“新”字,以示出生于新疆)同时回扬,除最小的1个表妹继续读高中外,姨母和其他3个表妹均安排了工作。 三年前,曾经出生于新疆并在那里生活工作20余载的两个表妹,40多年后先后重返新疆。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已经变成了花甲老者,他们都受到了当时的同学同事和朋友的热情接待。她们原居住的尼勒克县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楼大厦取代了昔日的平房,宽敞明亮的街道也很热闹繁华。她们在新疆与友人相互添加微信好友,还有要好的朋友也来到扬中作客,一直保持着联系。 新疆作为伟大祖国的西大门,数千年来就与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主席的弟弟毛泽民曾赴新疆领导当地军民开展对敌斗争,不幸遭遇反动军阀盛世才杀害。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时多次强调,新疆少数民族和全国人民同属一个大家庭,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建设伟大的祖国共同奋斗,新疆的明天会更美好。 (注:作者根据《扬中县志》等相关资料,并走访当事人后进行整理,如有出入请联系本人。)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426519974
位访问者
本年度:98780450 本月:4570110 今天:30644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