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佚名1 下一条:傍晚,墨水打翻了
竹园琐忆
吴春华   2024-08-13

  □ 吴春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的竹子繁多。我家老屋后面就有一片竹林,那是我童年的乐园,留下许多的回忆。 春天,我和小伙伴们在竹林里捡拾竹箨,留着端午节包粽子用;秋日,我们在其间掏鸟窝,找寻鸣叫的蟋蟀;冬季,竹林依然青翠,一场雪后,竹竿竹叶如玉树琼枝。部分竹竿被压弯了腰,妈妈拿起工具挨个敲打积雪,让它们又重新站立。 盛夏,一竿竿竹就像是撑起的一把把绿伞,整个竹园绿荫匝地。晓风吹过,竹叶婆娑,摇曳出阵阵凉意,竹林成了天然“凉吧”,温度比屋内和其他地方低得多,是孩子们的纳凉胜地。 偌大的竹园地面,每天被奶奶清扫得光溜干净,放了暑假的姐姐们搬来家里的小方桌,在竹园里看书做作业。我和几个小伙伴则在其中翻跟头,爬竹子,荡秋千,追逐嬉闹。那时在我们眼里最有能耐的是小兵,他能快速爬上又粗又高、直径约有小碗口粗的一株燕竹的高处,得意地向地面的我们炫耀,然后哧溜一声下来。其他的孩子也不甘示弱,比赛一样纷纷攀爬。我们家姐妹几个偏文静,爬竹子是弱项,只好每天早晚勤加练习。久而久之,那几株竹竿被爬得十分光滑。我们还会挑选两株位置适当的竹子,分别绑上稍宽的布条或绳子,这就成了我们的土秋千。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全国人民防震的弦都紧绷着。家乡小岛也不例外,要求家家户户撤出原来居住的房屋,在门前屋后搭防震棚共度时艰。这片屋后的竹林成了我家和附近几户邻居搭防震棚的首选地点。 刚开始的棚子搭建得很简易,人们就地取材,从竹园里砍些粗细不一的竹子,劈成条片,做棚的骨架,再砍上几棵树,劈成楞子作梁。一般人家在上面铺上麦秸或稻草,为防止下雨,还要铺上一层厚塑料薄膜,考究一点的再加一层油毛毡,一个防震棚就算建成了,形状多为三角形或穹形。棚子主要用于晚上睡觉。比起大人们的无奈和忧心忡忡,小孩子的感觉是新鲜与兴奋,白天在防震棚里钻来钻去捉迷藏。在当时六七岁的我眼里,竹林里那些防震棚像童话中的小房子呢,晚上一个个大人钻进去像集体玩过家家。 防震进入紧张阶段后,生产队组织了巡逻队,每晚挨家挨户检查,看是否都住进了抗震棚。印象最深的是有个深夜,风雨大作,电闪雷鸣,狗儿狂叫,队里的高音喇叭不断播报:根据上级预测,今晚将要发生地震,请各家各户,密切注意,做好准备,都钻进竹窝(即竹林)。那一刻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心情无比紧张和恐惧,簌簌发抖的我抱紧了奶奶,头埋进她怀里。就在这时,我妈突然冒着大雨,从防震棚出来,一头冲进了老屋,吓得奶奶连喊似喊,“桂兰,桂兰,你干嘛去啊,快回来!”全家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原来我妈这节骨眼上记起有一小袋面粉没有从老屋拿出来,她冲回去拿面粉的。彼时物质匮乏,一小袋面粉是很珍贵的。不过爸爸还是骂妈妈,面比命还重要吗?这一夜,大家几乎都没有睡觉,担心着、准备着、等待着……暴风骤雨的一夜过去了,庆幸的是,地震没有发生。多年之后,回忆起这一幕,仍如放电影般清晰,我至今都十分钦佩我妈危险时分的镇定和勇敢。 就这样在竹园中防了几个月。幸运的是,预报将要发生的强烈地震,最终没有发生,真乃大幸! 警报解除后,我们各户从竹园抗震棚里搬了出来,我还有些恋恋不舍。 世事变迁,老家屋后的那片竹林早已不复存在,但其间珍藏了多少我童年的光阴啊,像一首老歌,始终在我的心中吟唱不休。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53505886
位访问者
本年度:128207994 本月:4357359 今天:18072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