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健康
健康  
上一条:规范使用地图 一点都不能错 下一条:强化巡逻防控全力守护平安国庆
银发赋能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冷旭颖   2024-09-23

   □冷旭颖 多年来,在我市广阔的田野上活跃着一批农业战线上的“老兵”,他们都是五老科技服务团的成员。在市关工委的指导下,他们始终不忘初心,推动青年农民创业,服务乡村振兴,在广袤田野中深耕细作,用亲身实践描绘出“为霞尚满天”的壮美画卷。 带领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排头兵” 退伍不褪色,退休不退岗——这句话就是市农业农村局关工委银发助农工作室主任郭怀保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我市万亩秧草产业化项目实施进程中,每到丰产时节,鲜嫩的秧草绿意迸发。这里的每一簇秧草,都倾注了郭怀保的汗水。为了弥补秧草下市后的空窗期,减少“重茬障碍”,经过多年的实践,“秧草—浅水菱套泥鳅、秧草—番茄—豇豆”等10种栽培模式被郭怀保和青年农民创业者们探索出来。传统模式与新型栽培模式的更迭、作物布局的调整,间作、套种等连作障碍防控措施,为联丰家庭农场带来了40万元以上的年销售额,为兴阳农场带来了亩产1500公斤的秧草、亩产1200公斤的豇豆…… “师傅,快来帮我瞧瞧这片秧草长势如何!”“老师,这种蔬菜适合什么样的肥料?”不管酷暑严寒,郭怀保总是“有问必答”“一喊就到”。退休10余年来,郭怀保在关工委这个发挥余热的平台上,蹚着泥水下到田头,用真心真情为培育青年农民创业服务,为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服务。 “为本地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带领大学生村官和青年农民增强学农、懂农、会农的真本领,我义不容辞。”郭怀保说。多年来,郭怀保把关心、支持、帮助青年农民创新创业当作自己的分内事,先后牵手10多名大学生村官在学习中创业,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和科技兴农带头人。 秉持“为民增收”初心的农技“土专家” 耿兴权,从八桥镇农业服务中心退休后,就担任了镇青年农民创业服务站常务副站长。他积极发挥余热投身“三扶两创”工作,长期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在赋能乡村振兴新发展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八桥镇太平南路,有个“农事交流点”,每天上午都有许多农民聚集在这交流咨询,十分热闹,耿兴权便是这个交流点的创建者。“我在集镇上设立了农资便民服务点,既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质优价的农药和蔬菜种子等,又能无偿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面对面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用药。”耿兴权说,近几年来,他还积极向水产基地大户推广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新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水体净化渔药等;向种粮大户推广小麦机肥同播技术、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等;向设施蔬菜种植大户推广旱湿轮茬种植技术、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等。据统计,由他推广的新技术,每年可以为农户带来四百多万元经济效益。“我每天收到农业技术咨询的电话、微信就有几十条,特别是对我镇及周边的水产养殖大户,每年都要为他们服务10多次。”耿兴权说。作为一个农技“土专家”,他的朋友圈几乎都是种田大户和创业青年农民,亲力亲为、业务精通和“肯帮人忙”是大家送给他的口碑。 谈及初心,耿兴权话语朴实却有力,“八桥是我的家,也是我的根。我的技术是在家乡积累成熟起来的,应该用来服务全镇人。”抱着这样的观念,他退休后一直没有离开八桥,也一直没有改变常到基地大户田头、河边走一走、聊一聊的习惯。 46年甘当“泥腿子”的农技员 戴上草帽,穿上胶靴,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腿泥,“比农民还像农民”,这就是油坊镇村民们最熟悉的唐孝荣的形象。 1958年出生的他,46年来扎根基层,积极推广水稻、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稻麦全程机械化、工厂化育秧、秧苗机插、糯稻订单种植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在“三扶两创”万亩优质糯稻高效栽培示范项目实施中,有的农户担心品种不过硬、技术不成熟,不敢承包示范田。这时,唐孝荣带头承包了300多亩,带头应用新技术。看到身边信得过的农业专家都承包种植,周边的农户积极响应。唐孝荣与农户一起种植、一起面对遇到的问题,最终以热忱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大家一起迎来了一个个丰收年,吸引了更多的农户投身万亩糯稻高效栽培示范项目。 2018年退休后,唐孝荣仍坚持在农业生产一线,创办阳光房家庭农场,为促进油坊镇乃至扬中市稻麦栽培技术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唐孝荣带头开展新品引育和栽培技术研发,上门指导糯稻栽培技术推广,深入田间地头查看水稻长势,入户与大户们讨论如何增产是唐孝荣的日常。 “科技推广领路人,田间地头忙不停,一心只为咱百姓,丰收喜悦传相邻……”这是老百姓特意为唐孝荣传唱的顺口溜,更是他用一生去践行当初“不忘初心立志田间地头”的完美诠释。 “老把式”助力企业“渔”路生花 镇江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占地2000余亩,其中养殖水面1600亩,具备年养殖刀鱼200万尾、河豚200万尾、鲥鱼100万尾、其它长江珍稀鱼类400余吨的能力。从一处荒滩变成了河塘棋布、大棚林立的现代化园区,其中凝结着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助力江之源发展所浇灌的无数汗水。 在企业成立之初,究竟是追求短周期、快回笼的养殖方式还是开辟绿色养殖新路、培育生态好鱼,两难选择让企业负责人纠结万分。顾树信、朱纪坤等老科技工作者就此课题进行了充分调研,联系对接中国水科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专家到现场进行规划指导,并对市场、消费者、水产养殖方向进行充分论证,终于说服企业负责人选择了一条绿色生态之路。 随着企业的蓬勃发展,又一难题逐渐显现。如何在不降低工人收入的前提下,把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下来?经过 “老把式”们的日琢夜磨,向科技要效益,走现代化、工厂化养殖新路子摆在了众人面前。与高校、科研所紧密合作,新开发“长江特色与水产智慧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创新了暗纹东方鲀土池发塘、成鱼温室大棚+池塘+网箱养殖、温室大棚+池塘生态养殖刀鱼等10余项新技术;“老把式们”领衔的攻关团队,带领几个年轻技术员从事繁苗研究对刀鱼育种新模式进行探索……一件件丰硕的成果彰显了老科技工作者的卓越贡献。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5588824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0753062 本月:6902427 今天:10863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