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下一条:大运河的晨光
塑造与扬中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
  2024-09-30

  □ 徐俊 家乡撤县设市,其时我已离开家乡,但是兴奋的心情跟家乡人民一样。转眼30年过去了,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的岛城成为我们这些游子的骄傲。借此机会就家乡文化建设的成就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科学日新,文化昌隆,我们所在的江苏更是中国的经济高地,也是文化高地。家乡扬中,在过去半个世纪所发生的巨变,我们每一个扬中人都有切身体会,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扬中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基础同样薄弱,以前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后来有所谓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再后来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所谓“文化软实力”的说法,等等。这些以重视文化建设为目标的口号,换角度看,可以说是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尴尬位置的一种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被提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的位置,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有很多英明论断,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一一引述了。有一个直白易懂的表述,在这里不妨一提,就是: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就是说,一个地区的文化要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文化与经济二者要相匹配,同步发展。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济和文化要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考量和重视。 拜科技发达媒体融合所赐,我虽然身在外地,但能够时时得到家乡的各种讯息。家乡的发展可喜可贺,特别是近几年在文化教育医疗民生方面所做的努力,令人欣喜。不少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看到锡剧《太平洲上》登陆央视;看到锡剧《郭克生》作为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创新剧目,走出江岛到省内演出;还有“微扬中”公众号看到的设立“郭克生事迹陈列馆”,微信朋友圈看到的设立 “扬中四千四万精神陈列馆”。我们的陆老书记,一场接一场的 “四千四万”精神演讲,不但体现了时代要求的高度,更紧紧抓住了扬中的地方特色,精神可感。我认为,扬中的文化建设,在践行时代要求的同时,要始终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我们扬中人民的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扬中人吃苦耐劳、强毅克难的品格,塑造向善、向上、向学的社会风气。 我也注意到家乡有关文化机构在家乡文化建设上所起的推动作用,既有公立的,也有民间的。陈履生博物馆群已经是全国乡村博物馆的典范,其影响力和覆盖面,我认为不亚于“河豚岛”的概念。利用回乡的间隙,我到扬中博物馆参观过“扬中历史地图展”“扬中契约展”,为这两个展览题写过展标。我长期从事历史文献整理研究出版工作,面对这两个展览,我仍然很震惊、赞叹。 历史地图展非常准确地抓住了扬中岛积沙成洲的地理地貌特征,这是其他历史悠久的县市没有的。契约展,弥补了扬中只有一百多年行政建制和历史文献记载的缺憾,看到了我们的先人落户太平洲的生活生产状况,是鲜活的乡土教材。 区域历史和地方社会史研究,是近十数年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徽州文书、龙泉档案、南部档案,已经成为学术的热点,没想到家乡扬中还有这样一批历劫遗存的契约文书,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还有民办的扬中家谱馆,主其事的朱怀林老师一直跟我有联系,也是很准确地抓住了扬中移民的特点。认祖归宗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强大的凝聚力,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复原各家各姓的祖先的来历,但他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挣脱的精神纽带。我为家乡这些在基层文化战线辛勤耕耘的乡亲点赞,向你们致敬! 受到家乡文化建设和众多家乡文化建设者的鼓舞,在退休之际,我萌生了将历年所藏学者书法捐给家乡博物馆的念头。2023年1月5日,“现代学者墨迹馆”在扬中博物馆开展,家乡的书法爱好者可以不出小岛也能看到启功、饶宗颐、程千帆、钱仲联、冯其庸等学术大师的墨宝,完成了我从小的愿望。特别是看到我们扬中籍已故著名美学家叶秀山先生的亲笔对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张挂在展厅的时候,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欣喜,我想这是叶先生本人的心愿,也是我们这些家乡游子的心愿! 过去几年中,我应邀参加过两次 “江洲读书节”活动。2023年的世界读书日,我在线上参加了第十届江洲读书节的开幕式及表彰活动,看到家乡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成效,深感欣喜。文化建设需要落地,需要接地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直白地说需要有文化设施、文化场所的基本保障,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我因为职业的原因,特别关注各地阅读场所的建设。我们中华书局创始人的故乡浙江桐乡,市民阅读空间——“伯鸿城市书坊”的设置遍布城乡,环境优美,借阅方便。我认为任何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在那里坐上半天,有阅读古今名著的机会,一定会爱上读书,爱上知识的山海。在第十届江洲读书节,看到一些优秀阅读组织、阅读推广人受到表彰,除了城市社区阅读空间,还有“埭上书屋”,非常具有扬中乡村特色的名字。耕读传家一直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传统,这个传统在扬中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我们这些离乡的游子,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知识改变命运”的获益者。因此我认为乡村社会的耕读传统、尊师重教传统,是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的深厚的土壤。 我有幸参加了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 “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当下文化工作的时代要求。 司马迁《史记》有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丰衣足食,精神丰盈。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更高、更急迫。《论语·子路篇》讲了一个故事: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教化他们。”让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富裕充盈起来,这是扬中人民的福祉,也是扬中游子对家乡的期盼! 滚滚长江水,赋予扬中和扬中人“上善若水”的独特精神风貌。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衷心祝愿家乡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持续发展,领跑江苏,塑造与扬中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让文化甘霖滋养百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65841908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155618 本月:8422566 今天:6695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