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强国复兴有我 |
|
|
看扬中 |
|
|
微扬中-微服务 |
|
|
改革开放40年 |
|
|
扬中公益广告素材库 |
|
|
快报文章 |
|
|
2018河豚美食节 |
|
|
专栏专题 |
|
|
扬中县志 |
|
|
本地专栏 |
|
|
十九大报告学习问答 |
|
|
|
|
|
|
本地专栏 |
|
|
|
|
□ 叶锦春
桥梁有魂不?
我的回答是:有!
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功勋卓著,被誉为“中国桥魂”。
我的家乡扬中是长江中的第二大岛屿,四面环江,境内河港沟渠纵横,水网密布,桥梁成了必不可少的交通设施。一个陆地面积只有228平方公里的小岛,含桥的地名竟有70多处,如:西来桥、八桥、油坊桥、彩凤桥、建设桥、万福桥等等。更有甚者,有的居民为保佑自家“惯宝宝”平安长大,把孩子“过继”给桥,在桥头举行仪式,供奉糕点、糖果、桃酥等六样点心,烧香拜祭。取名“桥根”“桥林”“桥宝”的人大多如此。
在现实的生活中,桥是交通的跨越;而在扬中人的心里,桥是美好的希望。
一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扬中地域已有若干小沙露出水面。之后,新的沙洲不断出现,面积不断扩大,到清代晚期,有洲50余个,共计3060个圩,2745个自然埭,圩埭之间均有水相隔。从大江南北逃荒避难登岛定居者,在围滩造田、垦荒栽种之时,就开始架桥,以便交往,真可谓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埭、无桥不成街。“出门必过桥”,早年扬中人的真实写照。
初时,小木桥为多。人们就地取材,使用家前屋后的枫杨树、杨树、杂树,结实的做桥桩、桥梁,树板铺设桥面,供人或独轮车通行。后来有人到外地采购麻石作材料,建造石桥。石桥以单节 (单孔)、三节(双孔)两种居多,麻条石并列成桥面。单节桥属人行便桥,一般跨度约4米,宽约1.5米,桥台用片石或条石叠砌,木桩基础;三节桥大多在港上架设,跨度约15米、宽约2米,呈八字拱桥,夏秋汛期桥下可照常行船,桥桩则用长条石竖立而成。
古人造桥,没有政府拨款,全靠百姓自愿捐资,勒石刻碑,传之后世。桥,是扬中人合力齐心、求富思变的杰作。
据统计,扬中解放之初,全境共有大小桥梁690余座。小木桥、小石桥数量众多,星罗棋布,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特色。
要得富,先修路。
桥是水上的路。
党和政府带领扬中人民在大搞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的同时,加快了桥梁更新、改建的步伐。
上世纪50年代,扬中以对小木桥、小石桥的维修加固为主;60年代,河港沟渠拓浚、新开,一些古旧木桥、石桥陆续被拆除,始建钢筋混凝土装配式梁板桥,以双曲拱桥为主。此类桥具有材料省、造价低、施工简便,尤其是钢筋用量少等优点,且可供拖拉机和各种车辆行驶;从70年代起,全面推广桁架拱桥。此类桥整体结构性强,桥身重量轻,适用于扬中地质条件;80年代还建造了数座灌注桩平板桥以及双曲拱与桁架拱复合桥型的三茅大桥和分离式半立交的扬子大桥;90年代,扬中对所有河港水道开展进一步整治,完善桥梁、涵闸、机电排灌工程建设。桥梁以荷载大、坚固耐用的钢筋混凝土梁板桥为主,公路主干线上一些不适应汽车通行的拱桁架桥和双曲拱桥被拆除,相继建成双新桥、江洲大桥等一批大跨度、重荷载的大型预应力空心板梁桥。
至2000年,全市共有各类大小内港桥梁420余座,其中28条骨干港、河上有桥梁192座,一般港道和一级排灌河渠有桥梁228座,还建有14座通江节制水闸桥和1座西来桥镇西夹江通往常州的“幸福大桥”。
更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扬中人创造了奇迹,架起了万里长江上第一座由地方自筹资金兴建的跨江大桥,名扬全国。
二
“扁舟天堑渡,浪激客心焦。对岸百弓地,隔江千里遥。”
千百年来,扬中完全依靠舟楫与外界通连,深受隔江之苦,饱尝缺桥之痛。
每当夜幕降临,或狂风怒号,或重雾弥漫,大船小舟只得停机搁橹,与外交往全部中断,扬中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岛”。
滚滚长江挡不住小岛迈向大世界的步伐!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激荡下,敢闯敢干的扬中人从心底升腾起对建造跨江大桥的渴望。
1990年4月,扬中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方义明、顾正雄等11名人大代表把关于提议架设一座扬中至丹徒江上公路大桥或隧道的提案上交给人代会主席团,代表人民正式提出了“造桥”的要求。
消息传开,扬中岛沸腾了。
“造桥”,成了全县人民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人们无不拍手称快,也有人疑惑、担忧。
想想也是。
那时,在长江上建成的跨江大桥屈指可数,如:建于1957年的武汉长江大桥、1960年的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和1982年的泸州长江大桥等,每一座都是国家工程。而扬中是个小县,竟然要独资造大桥,岂不是异想天开?
别的不说,资金哪里来?扬中没有矿产资源,国家不会投资,必须由扬中全额出资。县财政根本没有这个财力。历年来,扬中一直坚持“以收定支、量力而行”的原则,力求收支平衡,到1990年底,累计结余17万元。群众生活也不富裕:“是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1881元,农村住户年人均纯收入1147元。”而跨江大桥加上两端接线工程,经专家考察、测算,估计总造价超过1个亿!要筹措这笔巨款,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但是,这是人民的心愿,这是历史的使命,人民政府为人民谋福祉,职责所在。
县委书记康正平、县长陆朝银在深思熟虑,多次调查、考证,多方征求意见后,果断决定:干!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大桥造出来!
县委常委(扩大)会、“四套班子”联席会议上,“造桥”的提议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并形成决议,列为本届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
当年9月8日,扬中召开大桥筹建工作会议,宣布成立扬中长江大桥筹建委员会和大桥办公室。10月25日,县委、县政府首次召开大桥筹建工作动员大会,正式拉开了“众志成桥”的序幕。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造桥”,扬中人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并非资金,而是项目审批。
在长江上造大桥,以往全是国家工程,由上而下,一路绿灯;而扬中造大桥是地方工程,由下而上,项目审批的手续繁杂,困难重重,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
全国首家,既无例可循,又涉及到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审批程序非常严格。要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批准、设计、初审、扩大设计、审定、招标等等;要经过县、市、省、部,各级13个系统、16个部门的研究,提出意见,审核,最后审批等等,环环相扣。自然,手握审批大权的人要慎之又慎,研究再研究。
张生安,大桥工程副总指挥、办公室主任,他在一份未公开的《扬中长江大桥始末记》中写道:“经过一年多,运用政治的、经济的、友情的等各种方法,两上北京,四下武汉,南京三天跑两头,跑了九万一千公里,看惯了‘板面孔’,吃足了‘派头’,陪够了笑脸,盖了139个公章,才完成了筹备工作。”
文字不多,用语隐晦,却无处不透露出“辛酸”二字。
与手续审批的艰辛和冷遇截然不同,爱心捐款极其踊跃,场面极其火爆。
那期间,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从县城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从工厂到学校,27万扬中人喊响了同一个声音:“大桥为县添光彩,我为大桥作贡献。”捐资活动高潮迭起,感人事迹层出不穷,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首次建桥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县长带头,与会的县级机关干部、各乡镇、各部门负责人等近千人全部捐了款;之后,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又将工改增资补发的617万元用于建大桥;大桥捐款第一人姚克良,当年“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班长,退伍后在县级机关幼儿园办厂。一听说要造桥,他马上拿出仅有的2000元积蓄交到县政府办公室,时间是1990年7月,比宣布成立大桥筹委会还早了2个月。
83岁高龄的县政协原主席张立政,冒着酷暑把300元送到政协办公室,他说“我年岁大了,不能为大桥做什么事,这点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吧”;油坊建华村双目失明、无儿无女的八旬老人于发金摸到村党支部书记家中,将多年来从牙缝里省下来的50元交给村支书,替他代捐;三跃乡五跃村刚满11岁的小学生林莉捧着心爱的储蓄罐来到大桥办,将分分角角、积存多年的零花钱全部捐出,工作人员为此清点了一个多小时;永胜乡的刘福寿、严小兰老夫妻把交征购粮余下的5元钱特地送到大桥办;联合乡敬老院的老院长印德凤身患重病,却把自己卖花所得的120元捐献大桥;三茅镇的得利实业总公司经理董锡辉夫妇捐出了准备建房的钱,2次10.8万元,创下个人捐款之最;永胜、三跃等中心校的小学生自发开展拾废旧活动,为大桥捐款……
争相捐款的还有远在外地工作的扬中人、曾经在扬中工作过的外地人,以及出差来扬中的外地人、在扬中投资兴业的“洋人”们……
大桥办公布了捐款集资数目:全县捐款者82543人,各类捐资共2501万元,其中个人捐资最多的10.8万元,最少的0.15元;集资共计3894万元。
1.62亿,跨江大桥和接线公路的投资总额,就是这样分分角角、点点滴滴凑起来、聚齐的。
人们捐出的是钱,献出的是爱;政府汇聚的是民力,凝聚的是民心!
扬中长江大桥于1992年5月8日开工奠基,1994年10月6日建成通车。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孤岛成“明珠”,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
这首诗《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艾青所作。诗人借助赞美桥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诗人眼里,桥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连接人们的纽带。
桥之魅。
而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困守在孤岛上的扬中人对桥的渴望尤为强烈、感情尤为深厚,远胜于诗人笔下的“桥”。
正因如此,扬中长江大桥才应运而生。
转眼间,整整30年过去了。如今的扬中,一岛五桥,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虽然,扬中长江大桥尚不及后来的四座桥那么雄伟、壮美,但在扬中人的心里,没有哪一座桥能够与之相媲美!
每每行走(驶)在扬中长江大桥上,身为扬中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
正是这座桥,彻底改写了扬中千年孤岛封闭、落后的凄苦历史,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强大的公信力、凝聚力,充分展现了扬中人万众一心、无私奉献的精神风采!
可以说,这座桥的精神价值,远远超出了自身的交通价值。
当年的大桥工程总指挥陆朝银的一番话,道出了“众志成桥”的真谛:“扬中是个小县,但小县也能办大事。扬中长江大桥是靠27万扬中人民集体的力量建起来的,是靠扬中精神建起来的。用扬中精神建大桥,用大桥精神建扬中,扬中一定会实现新的腾飞!”
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团结拼搏、无私奉献,这就是大桥精神,也是桥魂!
桥魂何在?
桥魂不仅在桥上,更在扬中人的心中,在血脉传承里,在砥砺奋进的征程上。有了她,我们就能在应对各种挑战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无往不胜、勇往直前!
时过境迁。
“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偏安一隅的江洲岛市与众多县域城市一样,正面临板块的虹吸、资源的流失、活力的衰减、建设的滞后、空间的萎缩等一系列发展隐患,小县城的‘时代孤岛’危机正拷问着扬中。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扬中实践何以展现当年勇立潮头的风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格局能否跃马其中?产业强市的活力板块怎么借势入带进群腾挪辗转?长江生态岛园如何赋绿出新展现明珠光彩?”
语出《重拾“众志成桥”》,作者是扬中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严峰。
这是灵魂之问,直击人心,发人深醒!
跨入新世纪,跃马新时代,昔日的排头兵扬中却放慢了脚步,悄然退出第一方阵;在一些后来人的身上,明显少了前辈们那种顽强拼搏、昂扬奋进的精、气、神。
怎么办?
作者给出了答案:“自强不息争荣光,‘众志成桥’再出发!”
众志成桥,这是扬中人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的热切呼唤,更是建设现代化扬中岛城的迫切需要!
重温当年建桥的激情岁月,讲好众志成桥的动人故事,传承大桥精神,再创扬中辉煌——大桥通车30周年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扬中长江大桥桥魂不灭,大桥精神永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