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扬中早餐漫谈 下一条:城市摆渡人
我的三次回家路
陈小津   2024-10-24

  □ 陈小津 初夏的阳光洒在油坊镇的土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五一节刚过,我追寻着父亲的脚步,再次踏上了这片神秘而又向往的土地。我们的步伐坚定而沉稳,又一次翻开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 父亲陈履仁,油坊镇太平村人,1919年12月5日出生。一个曾经的地主子弟,却选择与家庭背道而驰,他背叛了安逸的生活,毅然投身革命,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传奇。1938年10月,父亲参加新四军;1956年6月15日,奉国务院总理命令,履职24军72师政委;1960年,进入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2年毕业后任69军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起,历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顾问等职;1983年离休。父亲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他的故事,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传奇,如今,我终于有机会亲身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 父亲在参加革命之前,曾有过一段婚姻,并育有一个孩子。由于他抱定“投身革命即为家”的信念,抛妻别子,奔赴抗日一线,因此与家人长期音讯不通,家中人不知他的生死,妻子无奈改嫁。多年后,父亲才在部队重新组织了家庭。1980年夏天,我在军校读书。暑假时我在家休假,父亲某日午后对我们说:“你们都长大了,却还未曾见过老家的模样,不如随我一同回趟老家,去看看那个曾经让我和17位同志义无反顾投身新四军、抗击日本鬼子的地方。”于是,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父亲领着我们夫妇和大姐及她三岁的女儿,踏上了回老家的旅程。我们先至镇江,由镇江乘汽渡到达扬中岛。到油坊镇之后,我们选择徒步前行。 那两日,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将通往太平村的小路浸泡得泥泞不堪。我们五人在泥泞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伴随着鞋底与泥巴的纠缠。四周寂静无声,除了我们,再无他人。想象中的自行车,更是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我们步履艰难,半天仍未走完一半的路程。疲惫与犹豫在心头交织,是折返,等待未来某个未知的时刻再来探寻,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我们停下了脚步,陷入了沉思。老家的故事,似乎在那一刻变得愈发诱人,而我们,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 在那个泥泞的路口,父亲的声音消除了我们的犹豫。他说:想想我们当年一起跑出来的那17位同志,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牺牲在解放的前夜。如今,我们脚下这点泥土,身上这点苦楚,生活中的些许委屈,甚至战场上负伤的痛楚,又算得了什么?我们能够活下来,已是极大的幸运。他们想尝这苦,却已无机会;他们想回故乡,却永远无法踏上这片土地。 一刹那,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统一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决定坚持走到底。 然而,三岁的小外甥女却不懂这些,她坚决不肯再迈出一步。无奈之下,我只得将她背在背上。我们的脚步虽沉重,但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坚定。 终于,在日落之前,我们远远地望见了祖宅的轮廓。那是一座经过翻新的建筑,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见证着我们的归来。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辛苦,都化作了满满的感慨与触动。我们,终于回到了这个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地方。 在老家土地上,我们第一次听父亲说起当年参加抗战、有家难回的往事。 老家第一次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贫困。 1995年夏天,父亲带领我们姊妹四人,再次踏足这片土地。时光如水,扬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 1994年5月13日,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国务院的批准让扬中脱胎换骨,从县升格为市,这座小城的社会发展由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同年10月6日,扬中长江大桥如巨龙般横跨江面,它的建成通车,不仅结束了扬中作为孤岛的历史,更成为全国首个由地方筹资在万里长江上建成的大桥。 当我们再次踏上回乡的路,发现道路已焕然一新,不再是昔日的泥泞小径。 车辆可以直接驶至村口,不再需要跋涉。我们只需步行片刻,便能望见老家的房子。回老家的路,不再是一段艰辛的旅程,而是一次轻松的归途。 岁月流转,老家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漂亮洋气的别墅楼矗立在村头埭尾。家乡的面貌和我们的回家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但我们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始终如一。老家的房子,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它见证了我们成长的岁月,也承载着我们无尽的回忆。 今年5月,春风和煦,我第三次踏上了回老家的旅程。这一次,我与妻子、姐姐陈杭薇、姐夫张晓玉一同归乡。 时光流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浅的烙印。市政建设的进步,让人几乎难以辨认出它曾是一个小城镇。长江大桥巍峨耸立,现代建筑群拔地而起,大型公园绿意盎然,一切应有尽有,与大城市相比毫不逊色。老房子周围,网络的覆盖,供电的稳定,绿化的普及,公路的宽敞,一切都显得那么现代,那么便捷。私家车在这里已不再是奢侈品,有的家庭甚至不止一辆。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老家扬中的欣喜与自豪。 我们一行人寻访了父亲的老家所在地——油坊太平村五组,参观了扬中博物馆、陈履生博物馆、扬中园博园,在那里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缅怀父辈的丰功伟绩,对这片红色土地的情感愈发深厚。 自从父亲去世后,我们和老家就失去了联系。是一次机缘巧合,扬中发展促进会北京分会蔡继华将军为我们回家牵上了线。 在扬中发展促进会的“扬中人之家”,施健华会长热情地为我们阐述了 “两服务、两促进”的宗旨和“扬中人”的定义——“扬中人”涵盖了生于扬中、祖籍扬中、与扬中有亲缘关系、曾在扬中工作生活以及所有热心于扬中发展的各界人士。他真诚希望我们常回家看看,为扬中的发展牵线搭桥,让扬二代、扬三代继承和延续这份光荣传统。 每一次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这里不仅是我们的根,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我爱扬中,这份爱,一直埋藏在心底。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65790872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103862 本月:8370810 今天:1519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