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我的初心故事 下一条:鹧鸪天·公园晚秋
追忆我的父亲
  2024-10-30

  □ 陈锦怀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回忆父亲的一生,他是那么的不幸,那么的平凡,那么的伟大。 我爷爷死得早,父亲4岁那年爷爷就去世了。最初是曾祖父当家的大家庭,父亲的伯伯、叔叔都成了家,家庭成员有十几口之多。后来分家了,奶奶带着父亲和姑姑单独生活,但他的伯伯、叔叔给了他很多关照。青少年时期,父亲跟随其伯父去苏北大丰县刘庄镇读书,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读书有了文化,后来做过一段时间的公社农具厂会计和公社的辅导会计。在这期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刘庄,父亲读的是私塾。除读经书外,他还学习琴、棋、书、画。父亲天资聪慧,学业有成,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也让吟诗作对、书法美术成为他的特长。其伯父见其所长,便介绍他到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但生活费需要自理,因家里无力承担只好作罢,使其志无所展,长无所用,成为他的终身憾事。 父亲的美术专长一直发挥着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宣传画贴到村头埭尾,他用油漆在生产队仓库的南山墙上画了一幅巨型画,画面上展示了肥猪、稻谷、蔬菜、鱼等农产品丰收的景象,两侧的对联是 “以粮为纲五谷丰登、全面发展六畜兴旺”,看到这幅画的人无不称赞。 父亲吟诗作对也小有名气,村民小组、亲眷熟人或周边地区,但凡有人去世,都请他去写挽联。他写挽联时会根据逝者的生平及与悼念者的关系认真推敲撰写。他写的挽联句子都比较长,一般上下联都有二三十个字,最长的一副挽联上下联各71个字,共计142个字,可见他深厚的诗词功底。他有一本《习作集》,写有几十篇诗词,其中部分曾在《扬中诗词》《新坝诗词》上发表。 父亲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生崇尚圣贤之道。在我们小时候,他就对我们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将《朱子治家格言》写成中堂挂在家里。为了教育天下的儿女要知道报父母的恩,他撰写了《报恩歌》,并写成条幅在梓阳植物园第一届书画展上展出。《报恩歌》写得恳切感人,写出了父母育儿的艰辛和对儿女的希望,写出了对儿孙不图回报的付出,以希冀天下的儿女们要知恩图报,读后使人荡气回肠,心灵为之震撼。2006年,全国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年5月1日,他将我们兄妹几个家庭召集在一起,结合儒家提倡的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逐条讲解“八荣八耻”,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不仅体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也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父亲一生爱好中医,凡中药能调理治好的小毛小病都是自己解决。他买了好多本中医偏方方面的书籍,摘取其中常用的偏方打印后送给亲朋好友。他三十多岁时,一只耳朵患有严重的中耳炎,在南京做了手术,由于手术后休养不好,中耳炎未能根治,常常发炎流水。他采用偏方,在猪胆中灌明矾,待风干后在瓦片上炙成灰进行治疗,经过几年的用药最终消除了炎症。2005年他在南京做前列腺手术,感染了一种医源性细菌,用了好多药也杀灭不了,后来他根据偏方,自采野生的金银花、蒲公英,晒干后泡茶喝,解决了问题。父亲还有一个给小孩子“收耳根”的技艺,即治疗腮腺炎。治疗时,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边在患病部位用墨汁画上一个三厘米左右的实心圆,其实就是利用墨汁里面的某种成分治疗而已。 父亲还心灵手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和搞点家庭副业,家庭开支尽可能节约,凡事尽可能自己动手。其中,有三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件事,我上中学时,父亲给我做了一顶防寒帽,是仿制商店卖的一种款式。头顶是六片瓦西瓜皮,前面有帽檐,另外三面有防风的帽扇护住脖子,天不冷时帽扇可以翻上去再向下折叠,前面系一个蝴蝶结。这是裁缝才能做的活,他却自己剪裁,借别人家的缝纫机缝制,做得有模有样。第二件事是解决住房问题。我们小时候,我家房间是一间厢房,面积很小,为了扩大面积,缓解住房紧张状况,他把厢房的沿墙拆掉向外拓宽一架,再用板砖砌斗子墙。为节约开支,他自己动手,和我小舅舅一起忙了五、六天。第三件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又兴起了舞龙灯,大队舞龙队的龙头坏了,一时找不到人重新扎新的,便找到了他。他先琢磨着扎好了骨架,并在上面蒙上彩布,再凭他的美术功底画好各种彩色线条,最后是点睛,点睛用的是家藏的老墨。 父亲是一个对公益事业非常热心的人,古稀之年有两次盛举。2002年,流芳桥陈氏重修族谱,他既是积极的倡导者,又是踏实的参与者。期间,他尽其力,展其才,承担起了重要的主修任务。他不辞劳苦,三次去苏北,七次下江南,不放过一丝信息,理清宗系,寻找宗亲,历时一年多,行程数千公里,完成了大江南北流芳桥陈氏子孙后代的年表普查登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执笔续修了《润东圌北陈氏族谱(馀庆堂)》。2008年,为了改善老家的交通条件,他积极倡导将从流芳桥到菜篮圩的路修成水泥路。那年,他已79岁。他不顾体弱多病,四方奔走,筹措资金,并叫我们兄弟两人带头捐资。他的这一精神感动了陈氏族人及社会人士,大家积极解囊相助,筹资十多万元修建水泥路一千多米,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来的规划。水泥路从流芳桥一直修到了灯盏圩,又带动了整个南七圩都修成了水泥路。为了表彰大家的奉献精神,他又立碑纪念褒奖为修路做过贡献的人。 父亲已去世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他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65792966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105969 本月:8372917 今天:1730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