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制造美丽 下一条:宇宙高速驾驶员
八桥老街拾忆
  2024-11-25

  □ 施正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亲们习惯称现在的八桥镇为八字桥或八桥街,它距离我家约三华里左右,是我家周围三个城镇中距离最近也是最繁华的一个,所以去八桥街习以为常,过年过节不用说,平时赶集上店也是去八桥街。小时候去外婆家,八桥街是必经之路,而我初中高中都是在八桥中学上的。早晨去上学,晚上放学回家,中午带饭在学校吃,饭后休息经常去街上,有时为家里或邻居捎些东西,有时就随便逛逛,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对八桥老街的印象仍然难以磨灭。 八桥街地处思议港与火叉港的交汇处,在两条港上各有一座桥,八桥街因两座桥呈八字形而得名,主街道为青石板铺成。八字一撇的那座桥为火叉港上的平板桥,一捺那座桥为思议港上的拱形桥,两座桥都为石桥。记得拱桥两边有护栏,护栏两头各有石狮一只,两边共四只,桥下可行帆船。火叉港桥坐落在街道的中部,从这座石桥往东,其街道向偏北方向延伸(简称东段),而往西至拱桥后则沿思议港向南延伸 (简称南段)。整个街道地势较高,南端相当于港堤,因此从街两头进入街道都是上坡。两段除民居外,记得在东段有鱼行、文具店、副食品店、饭店、中药材店、裁缝店、铁匠铺、农机厂、医院、农贸集市;南段有理发店、客栈、供销社(百货店)、照相馆、老虎灶、生产资料门市部、豆腐店、邮局、储蓄所(银行)、澡堂、码头、加工厂等。当然两端都有一些杂货铺、食品摊等。当年从八桥中学去八桥街,先走一段港堤至拱桥,过拱桥就是街,街道从这里开始转向南,记得镇政府就在拱桥的斜对面,与供销社仅隔几间门面房。 童年记忆中,妈妈每次带我去外婆家,都经过八桥街,因为外婆家在八桥街西南的团沙,八桥街是必经之路。妈妈在街上会买上一斤外婆喜欢吃的馓子,记得外婆吃馓子很特别,她总喜欢像下面条一样煮一下,然后用筷子挑着吃,现在想想外婆那时可能没牙了,只能这么吃。从外婆家回来,妈妈也会给我买点好吃的,妈妈知道我最喜欢那六角的京江(gāng)脐,又好看又好吃,尤其是刚刚出炉的特别香,记得这些摊点在拱桥附近。 少年时期去八桥,主要是去卖自家生产的青菜瓜果以及鸡蛋等。八桥的集市在街东头外,医院附近,挎着篮子去,因为赶集卖菜的人很多,所以都早早地赶去,找个靠前的位置放下,等待买主,卖完东西顺便买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回家。记得打酱油的次数最多,去的时候带上空瓶子,那时酱油、醋等瓶装的很少,都是零“打”,用一种名“提子”的工具从盛酱油的坛子里打出来,“提子”有一两、二两、半斤等规格。 青年以后去的最多的是鱼行,鱼行离平桥很近、记得上高中后,每学期的学费都是自己挣的,主要靠捞鱼摸虾,在鱼行卖过蟹、虾、鱼、黄鳝、蚌等。记得鱼行的经营者是一位留着八字胡的老者,人称“一口清”,他秤不离手,买家看上的,一过秤,随即高声唱出价钱,买卖双方毋庸置疑。 在八桥上学的六年中,光临文具店比较多,文具店的老板姓陈,常州人,经常看到他在柜台上制作毛笔。他不但经营文具,还会修理钢笔,更换零部件,中学期间我的一支钢笔修理了多次,更换笔尖差不多一学期一次,有时笔尖磨秃了,有时不小心掉在地上摔弯了,就得去修理或更换笔尖,记得还更换过一次墨囊。 理发店也去过多次,多是中午休息时去理发。记得理发店紧靠平板石桥,在农村理发就坐在凳子上,这里有专门的理发椅,可以转动,刮脸时亦可以躺下。有一次旁边的一位在刮脸时竟然打鼾睡着了。而且还有附加服务,比如掏耳朵,掏好以后,用一个毛茸茸的东西伸进耳朵里旋转几圈,感觉很舒服。 供销社(百货店)门市部是八桥街最热闹的场所,门面最大,商品也最全,尤其是各色布匹,独此一家,堪称下洲第一,所以这里是我闲逛必去的地方。门面朝西,三面柜台,有多位售货员,记得有一位八中校友在这里上班,能在这里工作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我在这里买过多少东西记不清了,但有一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正在跟一位叔叔学习拉二胡,很想自己拥有一把二胡,每次去都会在乐器柜台看看心仪的那把,最后攒够了钱,花5元多买了回来。现在看来5元钱不算什么,可是在那个年代5元钱是一个大数目啊。 最难忘的是一次去八桥买豆腐。豆腐店在街南头,那时物资匮乏,凭票供应,又是三年困难时期,听说在春节前有一部分豆腐无需票证,但数量有限,几位发小相约起大早去排队,但那时谁家都没有时钟,不知道具体时间,因为去得太早,在豆腐店门口等候了很长时间。寒冬腊月,冻得浑身发抖,挨到天亮,出来一位工作人员,用粉笔在我们的衣服上写上序号,说100号以内的可以买到,超过100号的就不要排队等候了。我们去的早排在前头,每人都买到了10块豆腐,尽管又饿又冷,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过年全家有豆腐吃了。 照相馆与供销社门市部相隔不远,老板姓徐,苏北人,每逢毕业季,照相馆很忙。我的初中毕业照和高中毕业照都是在这里拍的。那时毕业分别时同学之间互相赠送照片作为纪念,为了省钱,都是拍半寸照,现在我还保留了不少初中同学的半寸照。那时处于困难时期,物资匮乏,记得底片不是胶卷而是玻璃的,老徐必须用玻璃刀小心翼翼地切开给顾客。高中毕业时,班级的、年级的集体照是学校请老徐去学校广场上拍的,同学之间的合影也利用这次机会一并完成。我们班13名走读生拍了合影,拍照以后几乎每天中午休息时去照相馆,看看照片有没有冲洗出来。有一天,看到集体照刚刚洗出来还泡在水里,我请徐师傅为我加洗一张,所以我现在还保留有年级和班级同学的集体照。而且这次见到了他的儿子小徐,正跟他爸学习照相。最后一次去徐记照相馆是十多年后,我一家四口从山东回老家探亲,父母带领全家三代十多人去拍全家福,就是小徐接待的。 记得去照相馆,都经过老虎灶,老虎灶开在靠港的一边,灶间的后面有一个十多级台阶的水桥,经常看到有人从下面挑水上来。灶台前面有四口小锅,是烧开水的,灶台后面是一个大锅,大锅上面罩着一只二三尺高的圆桶,里面应是温水,经营者是一位发福的中年女子,她时刻在忙乎着,不是往灶膛里添燃料就是往开水锅里添水。四只开水锅总有一只是开的,来了顾客就从开水锅里舀出用铁皮漏斗灌到顾客的热水瓶里,他们交易时不是直接用现金而是一种筹码。 初中时有两名同班同学是八桥街的,我去过赵同学的家里。前几年,我在八桥中学校友名册中看到退休老师中有他的名字,辗转联系上他。原来他毕业后上了师范学校,后来考上南京师范学院回母校当了教员,遗憾的是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 最近一次去八桥街是十年前,虽说是旧地重游,但没有一点旧时模样了,青石板变成了水泥路,老平房小阁楼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小楼房,依稀可辨的是两座石桥的位置,原石桥变成了水泥桥,如果不是桥上有“八字桥”几个字,真的想象不出这个地方就是八桥,感叹变化之快变化之大。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65754978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067502 本月:8334450 今天:9889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