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吴春华
深秋,单位组织到高邮珠湖小镇赏芦。我想,到高邮而不去汪曾祺纪念馆,岂不是枉来一趟。如果中国有个文化地图,汪曾祺纪念馆应属标志性地方之一,尤其在我们普通写作爱好者眼里,它更宛若一座文学圣殿。
趁游览珠湖小镇后的余闲,我独自坐车奔趋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高邮市井味道浓郁的老城区,依附汪曾祺故居所在地而建,整体形态远望如同一撂叠放的书本,颇具现代文艺感,典雅厚重的灰色砖墙又与周围古朴的老城区融为一体。
不需事先预约,我在纪念馆入口处按要求扫码,经工作人员登记后即可参观。
由北向南,我按次细细浏览。一个个的展陈单元,展示了先生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其摘录。其中有不少是先生的手稿,整洁娟秀,从中不难看出他有深厚的书法功底。想起他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喜欢用笔写作,认为“电脑写作是机器在写作而不是我在写作”。此时,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先生执笔伏案写作的样子。
纪念馆共两层,有11个展厅之多,按“百年汪老”“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家乡的人和事”等主题分类,资料齐全,美轮美奂,配得上一代文学大师的为人和为文,可见其家乡人是用心和花了功夫的,他们用这样的方式热忱地爱着本土出产的文学大师。
一圈看下来,粗略了解了先生作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美食家、诗联书画家和“老头儿”汪曾祺的不同方面和不凡成就,更增加了对文坛一代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纪念馆内设有不少读书角以及独立的阅读阶梯室和 “一汪情深”咖啡馆,供观览人随意阅读和休息。还有个迷你汪曾祺书店,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汪曾祺的书排列在一起,而且没有封膜,任你打开阅读挑选,我仔细挑选了好久,买到了最心仪的三本书,很满足。
纪念馆是亲民的,正如汪曾祺先生其人其文。这位文学巨匠以文人雅士的风范和纯净的文风著称,蜚声海内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可他却将自己放到很低,低到芸芸众生般的平常。他说:“我们都是世间的小儿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他在这种平常中如鱼得水并启迪我们:生活是第一位的,有生活,就可以头头是道,横写竖写都行,没有生活,就会捉襟见肘,或者,瞎编。生活中的他真诚坦然,他在《蒲桥集》自序里说:“我希望把散文写的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并坦言:“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苦、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
纪念馆的入口处,是铁凝评价先生的一段话: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寞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馨的文字,抚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
先生因其作品和人格魅力广受读者喜爱,汪迷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在纪念馆左角有名闻遐迩的“汪迷部落”,以收录交流汪迷文章为主,各种活动搞的风生水起,多姿多彩。
“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高邮的文学源远流长,文学氛围浓厚,作家云集,且无论在乡镇、机关还是学校、企业,到处都有文学爱好者,这与先生的影响紧密相联吧,是他让我们懂得:文学是人人皆可亲之、为之、乐之的东西,文学绝非耸立在精神地平线上以供大众仰望的冰冷的理论架构,它是带有血肉和温度的,它是我们烟火生活溢出的汁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