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除夕,时光交错的夜 下一条:白露春分
流芳小学
  2025-01-22

  □ 陈锦怀 流芳小学,一所翰墨飘香的小学。因学校位于流芳桥畔,所以得此校名。 我对流芳小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是因为她曾是我们陈家祠堂,更因为我在流芳小学旁长大,她是我的启蒙学校。 原来的流芳小学位于新桥与立新两个大队的接壤部位,东、南、北三面被我所在的新桥十队环抱,西面隔港与立新大队的二联队接壤。我于1963年入流芳小学读书。那时,陈氏祠堂的房屋都还完好。前进的三间门房是教室,我在这个教室里读了一二三年级,后进的祭祀大厅是老师的办公室和宿舍。后大厅比较高大有气势,从院子进办公室要上两个台阶。上了台阶是一米多宽的铺着红石板的走廊,从走廊再进办公室。前房后厅之间的距离约三十米,其北山墙连线外坐北朝南有三个草木结构的教室,南山墙由围墙相联,这样就形成一个院门朝南的院落。围墙外面与后大厅并排还有两间教室坐西朝东。院内有冬青树围成的圆花坛,中间有一株刺柏。校园大门前是大操场,操场就在流芳桥头。 流芳小学办学近七十年,校名随社会变迁和学校发展而几经更改。学校始建于抗日战争前的1935年,时任县长洪康燮十分重视教育,来新坝督办新学时,决定借用流芳桥陈家祠堂办了一所单班独教的初级小学,取名为“扬中县养性乡国民初级小学”。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学校更名为“扬中县流芳桥初级小学”。初级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五、六年级要到位于治安乡的文昌小学去读。1959年扩建为六年制完小,更名为扬中县流芳小学。1968年,学校划归立新大队管理,更名为立新小学。之后又更名为流芳小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普及初中教育,由于扩张太快,中学来不及建设,就在小学增设初中班。流芳小学于1977年增设初中班,1979年初中班停办。2001年,流芳小学撤销。 1967年,我读五年级,经历了一次缩短学制的改革,即小学由六年制改成五年制,初中、高中都由三年制改成两年制。改革时,将五、六两个年级合并成五年级,我们四年级升五年级后仍然是叫四年级。我虽说是五年级小学毕业,实际上小学读了六年。 孙荣生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一到三年级都担任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生性和蔼,教学循循善诱。记得三年级写作文时,我将会计写成“快记”,当时我对会计的理解是写字快,因为生产队会计每天下午都拿着记账本到田头给社员记工。批作文时,孙老师将“快记”用红笔画了两个圈,又在后面的空白处画了两个红色的方框供订正时写字。我拿到作文本后,问别的同学这两个字应该怎么写,他们都说不知道,我心里就嘀咕,这是老师批错了吧,我在两个方框里又写上了“快记”。第二天作文本发下来一看,订正的方框上又画了一个红圈,底下还有两个红方框,我彻底明白,肯定是我错了,只好硬着头皮去问孙老师。孙老师给我写了“会计”两个字,说你就简单理解会计会给社员计算工分,这虽然不是贴切规范的解释,但对我这个九岁的小孩来说是非常形象的。 1963年,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大张旗鼓地宣讲雷锋的事迹,展览“雷锋同志事迹”的图片,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阅读《雷锋日记》,全校各班都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学雷锋要做好事,我们留心发现、甚至是挖掘做好事的机会,做得最多的是帮助厨房杜老老抬水,其他还有帮助别的同学打扫教室、擦黑板等。雷锋日记都是金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善于钻。” 我对这个“钉子”精神印象深刻,若干年后,我读高中二年级时,课堂上学了一篇《赞笨鸟先飞》的散文,老师布置我们课后写一篇自命题的散文,我就写了一篇《赞钉子精神》。老师批改作文后,要我将这篇作文誊抄后贴在班上的学习园地里。 在学雷锋活动中,老师要求我们自行组织学习小组,通过大家在一起学习,可以一起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开始时我们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组成一个组,老师说学习小组要先进帮后进,我们就主动邀请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参加。老师就是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培养我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品格。 每天中午放学,都要排队。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响后,老师吹哨子召集排队,学生以生产队或圩为单位排队,每队指派一名高年级的学生担任路长,负责照顾年龄小的同学和维护路途中的秩序,老师也要将放学队伍送离学校一段路程。路长还要按学校的布置,召集本队同学晚上开展宣传活动,如在冬天干燥季节,路长召集我们沿生产队呼口号,如“清灶膛,满水缸”“小心火烛,注意用火安全”等。 学校与周边生产队关系非常和睦。逢农村积肥时节,老师都要高年级同学割积肥草带到学校,再由学校集中后,扛着红旗,敲锣打鼓轮流送给周边的生产队。在农忙的时候,老师们还分头到附近的生产队参加劳动。老师们还积极参加所在大队的文娱活动。记得有一天晚上,立新大队在学校操场上演文艺节目,郭道同(校长)、孙荣生、任立生、杨枝万四位老师用说唱的形式表演了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表演时,对已经谱成歌曲的段落集体演唱,没有谱成歌曲的段落集体朗诵,还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这个节目很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由于流芳小学在我们生产队的地界上,小孩上学十分方便,更受我们陈氏家族耕读传家文化的影响,我们生产队的适龄儿童没有一个不上学的,普遍都是初中毕业。文化大革命前,就有了一个大学生,两个专科生,周边生产队的人都说我们新桥十队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七十年代中期,我们生产队就有三个青年被大队安排到别的生产队做队长或会计。由于文化的教化作用,我们生产队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守望相助成为日常,各项工作都积极向上。 学校周围的群众也很支持学校的工作。那时的学校既没有大礼堂,教室里也没有广播,全校师生开会就在操场上。夏天,骄阳似火,为了开好会,老师就带领我们到立新二联队农户屋后的竹园里开会。主家把竹园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我们创造舒适的环境。 流芳小学虽然不复存在了,但在我心里,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千古流芳。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8612641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9666670 本月:157891 今天:15789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