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姚毅
现在,我小时候见过的,或参加过的,家乡一些农事常常萦绕在脑海中;现在,这些农事早已不见了,总觉得要写下来,作为历史的印迹。
挖墒沟
墒沟用于麦田,它的作用是保持土壤的湿度,防止水分蒸发,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墒沟,也用于排水,防涝。挖墒沟,是在稻田的稻子收完后挖的。
墒沟分明沟和暗沟。明沟较浅,挖明沟工序较为简单。
挖墒沟离不开铁锹和划(方言读作wā)刀。我记得还是在生产队大集体时,那时有划刀。划刀很笨重,一人根本拿不动。划刀的刀片弯弯的,像牛角,有两个刀片。刀片装在木质的架子上,刀片长有20厘米多,划刀架子上可蹲人。那时生产队挖墒沟,得先用划刀在田里划出两道口子,两道口子之间约20厘米宽。划刀插入田地里,上面蹲一个人压在上面加重,前面两人用绳子使劲往前拉,后面加上一人扶。用划刀开口子,往往要有四人才行。记得我小时候,蹲过划刀。人蹲在架子上,面朝扶划刀的人,背朝拉划刀的人,在田中间,把我拉着向前移动,甚是开心。从田头到田尾,不一会儿,两条墒沟口子就开好了。
两条墒沟口子开好后,就得用匍锹(相对较平直的铁锹)切段,切成一块长约30厘米的垡头 (方言音读作guā头)模样,待田块稍干后,再用大锹把垡头挖出来,家乡叫起垡头。大锹是起垡头的专用工具,弯曲度较大。垡头起出来后,明沟就算开好了。
暗沟较深。开暗沟,工序复杂,费时、费力。开暗沟,开始是要先开好明沟,后再开暗沟。记得分田到户后,划刀就用得少了。田间墒沟那两道口子,就得一个人用铁锹一锹一锹地自己挖(家乡叫“摇口子”)。
那时,我父亲任乡党委书记,整天忙于工作,好像休息时间很少。在田里挖墒沟是男人做的体力活,难得闲暇时,我父亲会回家帮挖田里的墒沟。有时挖不安逸(家乡方言,意为不定心),一会儿有人来找他有事,父亲只好把半拉子墒沟撂在田里,简单收拾一下,又得回乡政府处理公务,有时一条墒沟要分几次才能挖完。
挖墒沟时,记得父亲先用两根栽秧绳在田中间取直,两绳之间宽约20厘米,然后一人摇口子。一边摇好了,再摇另一边,然后分切成段,待明沟开好后再挖暗沟。
挖暗沟得用三角锹。三角锹较小,约30厘米长,10厘米宽。用三角锹挖,全靠两手的臂力垂直往土里钻,很是费劲,一天挖下来,浑身酸痛是免不了的。
挖暗沟,还会用到一个小铁耙子,小铁耙子是用来捞沟底的碎土的。把沟底碎土捞清,这样才能保证水流通畅。
父亲挖暗沟时,我唯一能帮上忙的是,帮他搬垡头,覆盖在那狭小的暗沟口上,然后用脚踩平、踩严实。
打洞施肥
打洞施肥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在麦田里打洞,施化肥。化肥,就是县化肥厂生产的,用黑塑料袋装的碳酸氢铵(简称碳铵)。
分田到户后,很多农活,我都干过,在麦田打洞施肥便是其中一项。我记得,做这项农活大概在春节前就要干。
小时候,帮母亲干农活较多。论打洞施肥而言,偌大的一块田,很空旷,冬天又冷,如无母亲陪伴,我是无耐心一人把一块大田的肥施好的。
那时,打洞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木棍一头削尖,由于自身较轻,用起来较费臂力;另一种是用铁锥做的,铁锥自身重,较好用。打洞时,一只手使劲地在麦田地里捅戳,直至戳出一个洞穴来,然后把那刺鼻又呛眼的化肥,用竹筒挑一点放到洞穴中,然后再用小锹把土盖实。就这样,有时我与母亲轮换角色干,这样一块田施好肥,不知要弯多少次腰。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挖墒沟,在麦田打洞施肥的这些农事,这些过往经历,现在只能用来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