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本地专栏
 
人大专栏
政协专栏
法治扬中
扬中人医
党员承诺
党建工作
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专栏>>人大专栏
人大专栏  
上一条:马家胜带队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 下一条: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行走江南秘境
  2025-02-06

  □ 范选华 也许是几年前就被《国家地理》种了草,也许是困顿于“春节去哪儿”这个问题,大年初三,我们驱车浙江,开启江南秘境之旅。 松阳探秘 “花浮云海外,养心山水间”、“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这些美妙的诗句,都在意指同一个地方,松荫溪之北、长松山之阳——松阳。这里“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农耕中国的县域标本,被《国家地理》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松阳声名在外,未抵达前,关于她的全部印象,都来自于一个古村落:依山而建的古民居呈阶梯式层层铺开,高低落差有致,斑驳墙体在阳光下泛着迷人的金黄……杨家堂村,一个秘藏在江南深处的“金色布达拉宫”。 去杨家堂村的路上,车马塞道,杨家堂人满为患,干脆再往里走,山路十八弯后,人少景美的酉田来到眼前! 酉田村,是跟杨家堂村一起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子,虽然名气不如杨家堂、陈家铺,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也是个黄墙黛瓦的村落,清一色的黄泥土坯房沿等高线分布,形成了阶梯式布局。村内道路狭窄曲折,给人一种视线变化丰富的感觉。村口原有几棵百年迎客松,现在独剩450年树龄的马尾松,无论风雨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元末明初,南宋左丞相、著名理学家叶梦得的后裔叶文清从桐溪迁徙至此,建村半山腰上,因为山中取水不易,故取名“油田”,后为丰富古村形象,改为“酉田”。 细雨里漫步酉田,远山如黛,山林青葱,露染野林,鸟鸣于耳。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是享受静谧时光的好去处。置身酉田,不禁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出了酉田村,去往杨家堂的山路上,最早呈现的事物是柿子树。山里的雨及雨中的事物,安静,湿漉漉。当高高的分布着凌乱枝杈的柿子树出现在眼前时,雨雾里的树枝纤细而黑,成熟透了的柿子倒挂着,这是一种山里特有的安静等待,若无人采摘,它会选择一个时刻,中午或傍晚,随着一声轻盈的落地声,重归于大山。 雨中的杨家堂游客如织,穿行在浅黄色土墙筑成的黑瓦屋顶房子里。这些房屋年代久远,随着时间缓慢地生长,使得所有的屋子成为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它的墙,它的瓦,它的木构件,它的道路,无不散发着质朴而古老的气息,与村头的三棵大樟树共同守护着村庄里的来自古代京兆姓氏的历史。 烟雨迷蒙间,近处的黄墙黛瓦与远处的黛山碧空深吟浅唱,弥漫着人间烟火中真实淳朴的味道,正所谓“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仙居寻幽 结束松阳之行,驱车三小时,去往台州,赶那魂牵梦绕的神仙居所。 春节,哪哪都是“人从众”,神仙居也是如此。 排队一个半小时,上了索道再坐扶手电梯,直接来到心心念念的神仙居南天顶。南天顶是神仙居最高处,自然风光无限,也是我这个恐高之人最怕去的地儿。今天站在南天顶,看着脚下的云雾缭绕,我竟然毫无惧意,玻璃桥上漫步不算,我还跟大家一起走过深不见底的南天桥,要是没有雨雾,这桥我是万万不敢走过来的。 过了南天桥,雾越来越大,小雨也越来越绵柔。这与我来之前做的攻略大相径庭。 曾经幻想着许多美好的遇见:冬日暖阳里,从青云之下的连天倾城到片山海中的观音峰,再到云雾缭绕的山间长桥,每一步都仿佛通往仙界。那亭、那桥、那台、那山路,无不透露出仙境的神秘与美丽。 其实,仙界与尘世的连接,只需要一场梦。烟涛微茫的瀛洲,纵使难求,但在梦里;云霞明灭的神仙之地,李白早已飞渡。难怪李白曾说,神仙居住过的地方,方可谓之神仙居。 第一次与神仙居邂逅,源于表姐夫妇春节前的神仙居之行。朋友圈里表姐夫用无人机展示的神仙居,美的真不像话:犹记得那傲然屹立的观音峰,合十向阳,满目慈祥。这一幕,我在梦中曾多次忆起。 今天,当我们来此拜访,发现已布下结界,云青青亏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我们身登青云梯,在缭绕的山雾中步步寻仙,山间的长桥,仿佛通往的不是对岸,而是仙界。还有那栖霞亭,虽一隅沉静,却难掩他看过的日月繁星。更有那处处有意的天桥,一行“卧龙”,两行“圆梦”,三行“如意”,寓意自然,极尽人文。 说道人文,自然要去看那莲花座。我没挤得进去,远远看来,无论老幼,步步虔诚,“太极”与“八卦”,依稀见得,仿佛对月酌酒的神仙,正笑看这人世间的繁华和沧桑。 下山之时,我曾激烈斗争,走下去还是坐索道。同行之友都是步行下山,我也勉为其难,踯躅而行。 下行之时,无论是迎头而上的孩子,还是并肩而行的老人,大多感慨,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是啊,道尽头,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今天这天姥谷中云深不知处的慕名寻仙之行,就当一次梦醒吧。 天台揽秀 或许是想弥补神仙居雨中未见真面貌的遗憾,尽管膝盖和小腿生疼,我们还是追随徐霞客的步伐,驱车一个半小时,逛游天台山。 天台山是 《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地。这可是一本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驴友宝典”,徐霞客历经30余年跋山涉水,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写出了这本60万字的地理名著。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千古奇人”徐霞客曾经三次游览天台山,写了两篇游记。 徐霞客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游记,还给百年后的中国人增加了一个节日——5月19日的中国旅游日。那为什么偏偏定了这一天呢?就是因为1613年的这一天,徐霞客正走在第一次去天台山的路上;也是因为这一天,徐霞客天台山归来写就了《徐霞客游记》的首篇 《游天台山日记》:“癸丑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三百多年后,国家确定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作为“中国旅游日”。 其实啊,天台山的名气绝非如此,在古代,它的知名度简直可以秒杀现在一众 “网红打卡地”。这座山怎么就成了古代“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它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天台山,神秀者也! 天台山位于天台县城北,因对应天上的星星——“台宿”而得名,其西南与仙霞岭相连,一路向东北延伸,在宁波境内扎进东海,冒出海面时“化作”中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 据说,从高空俯瞰,天台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巍峨壮丽,重峦叠嶂,随处都能看到奇石、幽洞、飞瀑、清泉。山中树密林深,古木参天,有隋梅、唐樟、宋柏以及深藏山间千百年的云锦杜鹃。 因为神仙居三公里徒步下山的影响,天台之旅只能用“懒人游法”,不是坐车就是乘天梯,怎么也体会不到天台之神秀,直到下山路过八仙湖,碧水微澜,苍岭影映,终于有了“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的意境。 其实,东晋以前,没人知道天台山是一处人间秘境。寂寞的天台山一直等啊等,终于等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孙绰,是王羲之的朋友,东晋文学圈的 “大咖”。饱览一番秀色后,孙绰写了一篇《游天台山赋》:“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天底下竟然还有这么好看的地方?! 东晋人民坐不住了,南北朝人民也坐不住了。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拉上一帮人组了个“旅游团”,直奔天台山。天台山一时成为南北朝“文艺圈”的热门话题,很多故事四处流传,“刘阮遇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给天台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文艺圈”的传说惊动了佛、道两教,如此灵秀宝地,岂能没有佛、道光环?于是佛、道两教纷纷进驻天台山开宗立派。到了唐朝,有着“八大景、八小景,有名有姓三十景,无名无姓数不清”的天台山又成为文人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无数诗人从长安出发到达浙东,沿着曹娥江上溯剡溪一路奔赴天台山。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孟郊、刘长卿、白居易、元稹、韩愈等300多位诗人,留下了1300多首吟诵天台山的诗歌,正所谓“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孟浩然诗中的石桥,我猜就是天台山著名景点 “石梁飞瀑”中的石梁,而那飞瀑成了浙东剡溪的源头。 这样的美景,徐霞客当年自然不会错过。连着两天,徐霞客都陶醉在石梁 “冰雪三千丈,风雷十二时”的壮观美景里,“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是啊,这石梁飞瀑太美了,换了好几处观景点,仍然看不够,看的觉也不想睡、饭也不要吃。就这样还嫌不过瘾,趁天气好,徐霞客亲自到石梁上走了一趟,结果把自己吓得不轻,“下瞰深潭,毛骨俱悚”。看来,徐霞客也是恐高的,要是今天,估计跟我一样,断然是不敢走那“会仙桥”的。 20年后,徐霞客旧地重游,写下“观石梁奇丽,若初识者”,意思是说,虽然是第二次跟石梁飞瀑见面,但感觉和初次见面没什么不同,石梁的美丽依旧令人惊艳,动人心魄。 五百年后的今天,徐霞客如果跟我们同游天台,或许不再感叹 “石梁奇丽”、“嘉祥之美”,而会秒赞诗路文化的传承,神秀天台之逸兴。因为,在天台山,那一首首诗词都已化作了光影交错中的一缕轻烟,引领我们穿越千年,与古人共赏天台的云海日出、古刹钟声。 绍兴梦回 都说“一座绍兴城,半部江南诗”。走过浙江很多地方,绍兴虽小,但最江南,青白、素净、协调,白墙黑瓦、原木门窗、青石板路,一切原汁原味,而且浑然一体。试想当年范蠡以龙山为依托建城,即称“句践小城”,“周二里二百三十步”。 江南好风景,越台名士乡。王羲之曲水流觞的美酒从晋代飘香至今,鲁迅的笔锋又绘刻了现代文化的脊梁,王阳明、朱自清、蔡元培、竺可桢……说起绍兴,最不缺的就是灿若星辰的名人大家。 大年初六,拖着疲累的身躯,一路烟雨,满眼企盼,我们从天台入绍兴。雨歇人稠,入住会稽山下大禹陵内的开元观堂酒店,这里是大禹后裔娰姓家族繁衍生息之地,距今已有四千余年历史。夜幕下的观堂酒店,红红的灯笼连接着墨兰的天,倒映在波光粼粼的禹陵江上,禹陵江横穿酒店,江水枕桥而吟。站在永嘉桥上,古戏台、乌篷船尽收眼底。徜徉禹望桥,印象江南、柔美水乡的诗画徐徐展开。踯躅望陵桥,整个古街大树环绕,灯影婆娑,煞是好看。这看绍兴的第一眼,泛漾起的是温婉和清新。 总要来趟绍兴吧。春节来,预料着是看不见绍兴人文的。被“人从众”裹挟着进了绍兴古城,实在没有心情去排那老长的队。走过鲁迅祖居,透过那厚重的古墙,仿佛见到那正在进行的祝福仪式,猪头方肉肥鸡大鹅红鲤鱼,行礼如仪。今年是《祝福》发表一百周年,“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一百年前,拖着长辫子的鲁迅祭祖时,怎么也没想到如今他的故里竟然人流如织、繁华如斯。 鲁迅纪念馆是特殊年代修建的,与周边环境颇为不搭。据说馆内除了课桌外,没有多少鲁迅的原物。虽有几版《鲁迅全集》陈列,恐怕不及民间鲁藏家的收集。大先生足迹所处,无论广州、上海还是北京,皆有纪念馆,印象中无论外观还是展陈,毫不逊色这故里鲁馆。想到这,进不了纪念馆的遗憾稍纵即逝。 鲁迅故居百草园,鲁迅学堂三味书屋自然也是路过而不得进。可以想象,跟所有江南民居一样,黑瓦白墙,飞檐翘角,枕河而居,天井内花木山石,布置的都是文人的心思。忽然,我想起三味书屋课桌上的那个“早”来,这两个景区也就几步路的来去,大先生缘何总是迟到呢? 带着大先生故里游而未竟的落寞,我们去沈园碰碰运气,没曾想收费的园子倒是人迹寥落。沈园,一个隐藏在江南水乡的私家园林。这里不仅是沈姓富商的辉煌历史的见证,也是放翁和唐婉深情诗篇的诞生地,那两首《钗头凤》堪称千古绝唱。进入沈园,仿佛时光倒流,每一口呼吸都有着历史的味道:葫芦池静谧如镜,映照着岁月的变迁;六朝井亭默默守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漫步孤鹤轩,双梅共放,春意盎然,也许这就是宋代风骨的见证。 总要来趟绍兴吧!在水乡的温柔里沉醉,梦回先生笔下的烟雨朦胧,走过那书中描绘的无尽江南风情,品一口鉴湖的黄酒,闻一缕兰亭的墨香,听一段沈园的爱情传奇,尽在绍兴此行中矣!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35622266
位访问者
本年度:78696007 本月:3430226 今天:32349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