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强国复兴有我
看扬中
微扬中-微服务
改革开放40年
扬中公益广告素材库
快报文章
2018河豚美食节
专栏专题
扬中县志
本地专栏
十九大报告学习问答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专栏
本地专栏  
上一条:全市产业强市暨作风建设大会召开 下一条:2025年度重点协商计划会商会召开
行走的扬中
范选华   2025-02-13

  □ 范选华 滔滔扬子江,她见证了扬中的贫穷与繁华,困厄和振兴。 江水万古流,把这岛城百年的历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缓缓道来:隔江相望的西沙小岛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模样,从守岛人的眼神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扬中先民们战天斗地的艰辛和不易;依江偎水的环岛大堤,守卫着四十万扬中人的安康,那万人空巷挑江堤、修大道的场景见证的是“小岛办大事、小城创伟业”的旷世传奇;最让这万里江河“惊天殊”的,是近三十年来扬子江上冠名 “扬中”的那一座座大桥,它们矗立起新时代“四千四万”的精神丰碑,也在娓娓述说着扬中这个城市的动人千面,更让“行走的扬中”记忆流淌。 “这种天,要是有桥就好了!” 坐船乘渡进出扬中的人大多听过或者说过这句话。 三十年前,扬中人进出小岛必须靠船,能否过江还要看天。尽管八十年代的扬中先后开通了去丹徒和西来桥、丹阳的栏杆桥汽渡和轮船港汽渡,但“造桥过江”仍是扬中人最为急切的愿望,毕竟那种“到了家门口却回不了家”的无奈让每个经历过的扬中人刻骨铭心! 大桥通车前夕的那个雨夜,这样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 那年八月底的一天,我帮一家企业去芜湖讨债,当天晚上我们把抵债的货物清点装车,第二天一早出发,想赶最后一班渡船回家。 一路颠簸,车过南京,狂风大作,暴雨滂沱。我开始隐隐地担忧,这天能不能过江啊?车到渡口,天越来越暗了,一长溜待渡的车,在风雨中忽闪着或明或暗的灯,正如我忐忑不安的心。 “这种天,要是有桥就好了。”跟我一起去讨债的老何嘟哝着。眼前的狂风浊浪中,扬中人自筹资金建设的大桥已然屹立,“是的哦,这大桥估计很快就要通车了,那时就不要受这种罪了。”我接过他的话安慰着自己。 排队的车没有一丝动的迹象,江中也不见轮渡的身影。看来要在这过夜了,我有点担心货的安全,于是跟老何商量,我俩轮流值夜。下半夜风停雨歇,迷迷糊糊之间,蛙鸣狗吠声中,值夜的我忽觉车尾有动静,原来是那驾驶员的随行伙伴在掀篷布。我装作酣睡,打起呼来,眼睛却睁得大大的,只见这家伙把几条最值钱的毛毯“运”下了车,用蛇皮袋子藏到了车头和车厢接头那里的柜子里,安全起见,我没有当场揭穿。 翌日清晨,江水倒映着即将合拢的大桥,在太阳下泛着金色的波光,头班轮渡嘶鸣着,朝着家的方向破浪前行。货车驶离甲板进入扬中大地的那一霎,我的心一下子踏实了许多。因为到了扬中,处理好那点“破事”我是有把握的! 时隔月余,撤县设市大桥通车庆典隆重举行,我有幸参加,尽管只是站在公路边,戴个红袖章维持秩序。但看那大桥雄峙、碧波安澜绣彩练,看那花车徜徉、笑脸盈盈舞翩跹,顿生感慨:有桥,真好! “我们没得二话说。” 这话虽然质朴,听起来却是发自肺腑、掷地有声!说这话的,是我老家的邻居们。 2007年春天,终结扬中不通高速历史的泰州大桥工程项目拆迁工作已进入尾声,紧锣密鼓跟进的,是238省道改线工程的拆迁,这条注定载入扬中史册的大道将穿我家老埭而过。 我的老家在八桥镇德胜村(现在的永胜村)。“谁都说俺家乡好”,但我要说238省道复线通车前的德胜 “偏于一隅”那绝不过分,说德胜“积贫积弱”也毫不夸张。偏于一隅、积贫积弱的德胜村老百姓 “苦路久矣”! 也许是民心所向,或许是民情朴素,老埭的拆迁出奇地顺利。干部们没用“5+2”“白+黑”,老百姓也没有“斗智斗勇”、胡搅蛮缠,在拆迁现场群众说的最多、干部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朴实无华的 “我们没得二话说”。 25天时间完成34户的大道拆迁任务,扬中拆迁史上的“德胜速度”让相邻的镇村瞠目,也让“身处洼地”的永胜村从此声名大噪。 如今,搬迁到永胜集镇的老邻居们过着城里小区才有的幸福生活,他们至今都还感慨,当年的“没得二话说”说对了,这238省道复线就是我们的 “康庄大道”;如今,毗邻这“康庄大道”而起的华太、春环等企业引领着永胜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一路前行;如今,沿着这“康庄大道”走进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的观光游客,是来永胜这片沃土投资兴业的企业家们。而沿着这 “康庄大道”走出去的,是崇学向善、灼灼其华的永胜学子们,是那沉睡百年、具有永胜地标特征的非遗文化 “九狮图”;如今,这“康庄大道”更像那长长的风筝线,一头系着“家在永胜、根在扬中”的赤子情怀,一头系着“服务扬中、服务扬中人”的桑梓情深! “你,也是功臣啊!” 2015年阳春三月的某一天,时任扬中发展促进会会长的陆朝银老书记来到市委副书记冯锦跃的办公室,他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时任国家铁道部部长的盛光祖在连淮扬镇铁路规划技术方案上批示,在镇江新区设立高铁站。 看到在一旁乐呵的我,陆老书记朗声道:“小范,你也是功臣啊!” 这句话,我一直认为是对我文字工作的 “最高褒奖”。在市委办工作的十余年里,我虽然参加起草过许多市委重要文稿,也写过一些上下叫好的 “美文”“檄文”,但有幸参与这个注定载入扬中史册的重大事件并为之出谋划策、撰文写稿,这或许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最值得的记忆。 都说事非经过不知难,争取连淮扬镇铁路在镇江新区设站那是真的很难! 2013年年底,扬中三桥建设正酣,一个可能影响扬中未来发展的铁路建设项目也在悄然落地: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连云港到镇江的铁路。 当时,无论这个批复还是镇江市的考虑,都没有在大港设站的计划。听到这个信息,时任扬中市委副书记的冯锦跃敏锐感到,连淮扬镇铁路的建设,是解决“扬中不通高铁”问题的绝佳契机,一定要想方设法争取在离扬中最近的大港设站。 在征得市委主要领导同意后,冯书记先是在会上向镇江市政府主要领导口头提出大港设站的建议,后又联系新区领导向镇江规划局发函。觉得力度还不够,他又主张以扬中市政府名义向镇江打请示报告。 这个请示是我起草的有关新区设站的第一份文稿。文稿区区三百多字,表达了扬中人民梦圆铁路的热切渴望,阐明了在新区设站对扬中的极端重要性。我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写好。请示发出去了,却没等来答复。 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这么大的事要请陆朝银书记出山! 2014年1月7日夜,雨下得特别大。陆书记和冯书记前往省城,与王永安等商议争取工作。王厅长以其职业敏感认为,这是个百年一遇的机会,错过了以后一百年都不会再有! 省城回来后,领导们决心更加坚定,思路也愈加清晰,“多条腿走路”、多渠道争取:一是请陆书记向镇江主要领导当面请示,二是由参加省、镇江市“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提案、建议,三是由60多名扬中企业家代表扬中人民联名向北京有关高层领导提出 “强烈呼吁”。 那段时间,我主要精力都放在写这方面的文稿上。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陆书记的面陈材料,“人大代表议案”“企业家呼吁”等都是在此稿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做出调整而成。尽管领导事先对这份面陈材料提出了 “三个有利于”的基本框架,但我还是熬了整整一夜,写了撕、撕了再写,反反复复,写好后的1500字的稿子领导基本没做改动。其余那些材料因为这一篇 “底子”打得好,写起来很是顺手。 在家写稿子容易,出去做工作很难。年近古稀的陆老书记带着材料镇江、南京来回跑,北京去了两趟,寻求技术方案的支持,寻求高层领导的帮助,这其中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只有陆老书记自己知道! 犹记得,陆书记在冯书记办公室表扬我的那天,我依稀看到,两位领导的眼角都有些许湿润,耳边不禁响起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35614421
位访问者
本年度:78687184 本月:3421403 今天:31466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