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范继平
春季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人们寒冬里翘首以待的渴望。春暖花开,绿意盎然,多么美好的季节。可是在我的童年,家乡人民并不希望春天的到来。因为一到春季,头年夏秋收获的粮食快要吃完,当年生长在地里的庄稼尚未成熟,用老百姓的话说:接不上趟。青黄不接的两三个月,家家户户粮食短缺,饔飧不饱,是一年四季中最难熬的时间段,家乡人称为 “度三春”。
人没有吃的就难以生存。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其名著《人口论》中曾经有过告诫:人口呈几何级增长,粮食呈算术级增长,故而周期性的灾难不可避免。20世纪60年代初,家乡和全国一样遇到了闹饥荒的灾难。饥不择食的家乡人民只得以“观音土”充饥,我的祖父母、父母亲都曾吃过。“观音土”是一种很细很黏的沙土,吃进后会沉积在胃肠里无法排泄。在我的初始记忆里,埭上就有好几个因吃观音土导致腹胀如鼓,被活活憋死的人。
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很幸运没吃过“观音土”,吃的是 “秧草团子”,喝的是“秧草汤”。记得小时候,母亲把队里分回来的秧草焯水,然后揉成圆团滚上麸皮,放在锅里蒸熟,再用一部分秧草汆汤,吃着难噎的秧草团子,喝着无油的秧草汤,以此“度三春”,秧草成了我们的 “救命草”。我至今还记得,九岁那年家中由于无粮揭不开锅,二弟到田埂上剐了几把秧草,生产队里的贫农代表发现后,说是偷了集体的秧草,被罚款五元。父亲忍气吞声上门做了几天的木匠活,才交了这笔在那个年代不算小数目的罚款。
如今,年轻人也许不知道粮票为何物,也想不到种粮人也要买口粮。那时城市居民实行定量供应,凭粮证购粮。想请客吃饭,手中还得有粮票。农民年终决算,工分挣得多折扣粮款有多余的是余粮户,反之则是缺粮户。我们家只有父母亲两个劳力,要养活我们兄妹五人,还有体弱多病的祖父母,是埭上最大的缺粮户。那时埭上的邻居看到我们最朴素、最实在、最贴心的问就是:“吃饭了吗?吃得饱吗?”
家乡人勤劳聪慧,做事总是未雨绸缪。为了“度三春”,从头年的冬天就开始将麸皮、米皮糠、山芋、胡萝卜等储藏起来,待到来年开春时食用。每年早春,家乡人在冬季种植的蚕豆最先生发,茎叶粗壮,葱茏茂盛,结出的果实像蚕宝宝,草绿色的外壳包裹着三四颗扁圆形的豆子。不等蚕豆成熟,饿得不行的我会去菜园里采摘,剥开壳,一颗颗嫩绿的有点青嗒气的蚕豆成了充饥的食粮。还有“麦冷冷”,就是把没成熟的青元麦,放在锅里炒熟,冷一冷就可以吃了。那时“度三春”主要还有烀山芋、烀胡萝卜,虽然不是喜欢的米饭米粥,但能替代主食,可以吃饱。在那严重的饥馑岁月,乡亲们为了生存和活命,以“瓜菜代”度过了一个个三春,不能说这不是奇迹。
为了填饱肚子,20世纪70年代初,许多地方大面积种上了“双季稻”,家乡也不例外地把原来一季的水稻改为两季。虽然两季产量比一季稍高,但由于生长期短,所产的大米不仅口感差,而且营养成分很低,但那时只要能吃得饱,哪还讲什么营养。加之第一季收割和第二季栽插均在农历的六月中旬左右,许多人因为天太热吃不消而中暑,真是产了粮要了命。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在华夏大地广泛种植,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全国7000万人口,人们不再为三春上吃不饱而忧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农产品提价、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粮食产量倍速增长。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实现“十二年连增”,再创历史新高,全国人均粮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的希望已经变为现实。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度三春”的时代虽已一去不复返,但它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难以泯灭的记忆。过去家乡人民“度三春”,现在家乡人民“享三春”。冬天还未过去,人们早已盼望春天来临。过去用来“度三春”的秧草如今成了人们品尝的时鲜,秧草圆子、秧草包子、秧草面条、秧草菜粥、秧草春卷,河蚌秧草、河豚秧草等美食佳肴比比皆是。还有名扬四海的刀鱼、鲥鱼、河豚,更是吸引着八方宾朋踏上这座四面环水的小岛,欢聚饕餮盛宴,品味珍馐美馔。
现在国泰民安,家乡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幸福美满。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真是今非昔比。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春天,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让我们的生命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