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新南花苑的春天 下一条:花又落
镇江郊区寻(割)草记
  2025-04-07

  □ 黄子广 孔繁荣 吴金宝 1967年春,那时建中大队的主要精力还是学大寨、夺高产。各生产队普遍开挖河泥塘,揽河泥,寻青草,沤肥料。但扬中的青草资源有限,满足不了需求,大队派人去镇江郊区实地调查,得知那里的青草丰盛,无人问津。于是,果断决定组织农民进城,转往镇江郊区寻草,并由陆朝银、黄子广、孔繁荣负责带队。 当时确定,对寻草人员每人每天由集体补贴1斤粮和2角钱伙食补助,另按寻草数量记工。因而,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争着报名去寻草。大队限定每个生产队最多只能选派十二、三名身强力壮的男女劳力。全大队15个生产队,共选出200多名精兵强将寻草。他们携带被子、弯刀、草篮、磨刀石,以及打草包用的塑料编织袋、草绳等,分别住在事先联系落实好的镇江师范、三中、五中和解放路小学等4个学校。除在学校住宿,还在学校代伙。 由于集体食宿,作息统一,起早带晚,步调一致。每天饭后,各自步行几公里至镇江郊区。这里地广人稀,人迹罕至,无论是小山头、小土堆,还是路边、墙角、乱石堆,都是杂草丛生,藤蔓疯长。200多人的队伍一起涌进,漫山遍野都是寻草人,有说有笑,寂静的郊区顿时热闹起来。他们眼疾手快,见草就割,只要躬身弯腰,镰刀之下总有收获。建中一队施兰英说,郊区的草要比扬中多得多。扬中的草,细、瘦、矮,一把抓在手上轻飘飘的;郊区的草,粗、肥、高,一把抓在手上沉甸甸的。她每天寻草200多斤,算是高手。寻草人每天寻草数量不等,最少也有100多斤。各人寻的草,放入自带的两只草篮,上下午各1担,吃午饭和晚饭时,挑回住地过秤、记账。尔后,以生产队为单位,将过秤的草统一平放在河滨公园的河坎上,让青草通风透气,晾晾水份。 每隔3、5天,各生产队暂停寻草,集中人员,将晾在河坎上的青草,用带来的编织袋和草绳进行打包。大家见到青草堆积如山的成果,喜悦在心。一个个七手八脚,堆的堆,捆的捆,搬的搬,欢声笑语不断,像个温暖的大家庭。人多,心齐,力量大,速度快,只用了一天左右的时间,便将青草捆扎成一捆捆便于运输的草包。每个草包都扣上生产队标签,由联系好的镇江运输公司用三卡将草包运送到镇江7号码头,交姚镇班客轮,运送到扬中沙家港码卸下,再由建中各生产队派人前来领回。沙家港码头距离建中大队有4、5公里,那时还无板车,只有老式的独轮车,各生产队要运回这些草包,只有派出劳力,扁担挑,杠子抬,独轮车推。即使派出多人,也要往返几次,才能将草运完。后来,大队找货运船,直接走水路,将草包运送到建中大队家门口的建中一队港边卸下,才略为省事。再后来,建中大队买了一条一机一拖的机帆船,用于装草,只需半天时间,就“轻舟已过万重山”,到达建中大队家门口,更加省事。 运草的难度虽然得到缓解,但寻草的辛苦却在增强。本来,镇江郊区的草资源,是建中大队“独家开采”。不久,扬中其他一些大队也闻讯前来寻草。有了竞争对手,自然多吃苦头。刚开始寻草,在住地附近,不觉有多苦。但每天寻草不止,就越寻越远,距离食宿的住地也越来越远。“远路没轻担”,肩上挑青草的担子也感到越挑越重。寻草的范围,最后扩大到:东至镇江东门,与丹徒县搭界;南至镇江水泥厂、焦化厂;西至镇江老火车站;北至蒋桥镇。寻草人员往返郊区的路程,一天来回最多要行30多公里,最远寻到镇江的谏壁。加之,有不少寻草人员的双手,因长时间接触泥土,早晚受冻,手上开始皴裂,严重时裂的口子出血,疼痛难忍。但是,没一人叫苦,没一人不干,仍在坚持、坚守,每天照常出勤干活,青草源源不断集中到河滨公园。到最后,镇江郊区的草,被建中大队寻草人员基本收割一空。200多人的弯刀一挥,至少有120多万斤青草到手。此时,寻草带队人才宣布:这次寻草圆满结束,下次再来。 建中大队去镇江郊区寻草,每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夏末初秋,每次20天左右,共坚持了7、8年。每年有大量青草沤肥,有力地支撑了大队粮食稳定增产,亩产由过去的800斤左右逐年增加到1200斤以上。当时,三茅公社共14个大队,建中大队粮食亩产始终名列前茅,排名一、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镇江市人民群众特别是有关中小学校,给予建中大队寻草大力支持。这些学校让出会议室、挤出教室,给寻草人员住;学校食堂还给寻草人员代伙,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援“农业学大寨”。镇江三中,还请寻草带队人黄子广给学校全体老师介绍农村 “农业学大寨”的情况,增强与农民的感情。 直至现在,当年参加过寻草的农民及其带队人和大队领导,都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有人将亲身经历的一些感慨编成顺口溜:镇江郊区草,农民当作宝。寻草百里外,装运走水道。总量超百万,归我沤肥料。得此有机肥,增产有依靠。谁知丰收粮,全是汗水浇。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47929946
位访问者
本年度:92255775 本月:16989994 今天:102319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