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个“中华慈善日”
 
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从教六记 下一条:咏 荷
话说“烀”字
  2024-09-11
□ 张强 市区有一家饭店,名曰“铁锅烀羊肉”,寻找好久的“烀”字映入了我的眼帘。 上门探究一番,其实就是包厢内支上大灶,在大铁锅里面煮羊肉,使得羊肉更烂、更入味。但用“烀”字似乎有点偏离主题,用“炖”“焖”或“煨”字更为准确。 烀,普通话读音:hū,意思为:用少量的水,盖紧锅盖,加热,半蒸半煮,把食物弄熟。 “烀”字,扬中方言读音:hōu。对扬中人来说耳熟能详,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在每一个扬中人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烀”字。 不同的是,扬中话中的“烀”,更多是蒸的意思,不是用水来煮。也就是在锅里面加水,将食物放在蒸架或蒸笼上面,通过加热的方式,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汽,将食物蒸熟。但食物与水并不混在一起,相反,还要隔离开来。 在一江之隔的 “三泰”地区、江都、如皋等地,以及镇江新区大路镇等,“烀”字都读:hōu。扬中地区还有“三个不在乎”的说法,其中的“乎”字发音也是hōu,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乎”与“烀”字的方言发音如出一辙。 “烀”字扬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烀包子”“烀水糕”。不知什么原因,扬中人喜欢吃包子和水糕。过去,扬中地区百姓贫苦,平时,普通家庭一般很少做。但过年不一样,不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烀包子”,感觉不“烀”包子和水糕,就缺少了年味!步入乡村,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热气蒸腾,热热闹闹,而且一烀都是上百个,另有水糕若干,寓意着来年生活蒸蒸日上,讨一个好彩头! 现在的农村,农活不再繁忙,经济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有的人家平时也开始自己动手,“烀包子”“烀水糕”,不仅自家吃,有的还送点给邻居,一同品尝。我的丈母娘,年近九旬,家中有大灶,平时偶尔还亲自动手,“烀”几笼水糕,分给子女们,让我们常常品尝到儿时的味道,增添了许多甜美的回忆。 除了“烀包子”“烀水糕”,扬中话中用“烀”的地方还不少。 比如:将冷的包子、水糕等,放在蒸笼中,再次加热,扬中人也称之为“烀”。 再如:过年煠的 肉,冷了以后,就要放在蒸笼里面重新“烀”一下,或者把 肉放到饭锅里“烀”,通过焖的方法,让 肉变热,松软可口,与刚煠好出锅的,一样的好吃;或者把一碗冷的菜放在饭锅里“烀”热,比放在锅里重新加热更省事,可使菜肴形态完整,不碎不烂,原汁原味。 烧饼,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在大炉中炕出来的。但扬中箍腰烧饼,并不是在大炉中炕出来的,而是“烀”出来的。 在扬中传统民俗中,一直有小孩过白露,要做箍腰烧饼的风俗习惯,寄托着美好寓意。一百天,也就是扬中人说的“白露”,在小孩子出生一百天时,外公外婆家要给外孙送去九十九、一百或者一百二十个箍腰烧饼,祝愿小宝贝腰杆有劲、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凝聚了长辈和亲友的祝福和希望。 做箍腰烧饼要用糯米糏。调制好的糯米糏,揉好后,加入芝麻糖馅或者青菜猪肉馅等,经过模具挤压成型,形态各异,有形圆的、有方形的、有桃形的,底下再垫上芦蒻(芦叶)或者竹套,以防黏粘在蒸笼上,放入蒸笼中大火蒸8-10分钟左右就大功告成。蒸熟的箍腰烧饼冷却后,中间还要点上红,白中透红,黏黏糯糯,香甜可口,很有嚼头,深受大众的喜爱。 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蕴藏着扬中先民的生活智慧。箍腰烧饼这份传统的美味,那份对孩子满满的爱与期待,总是溢满我们每一个人的唇齿之间,久久难忘。如今,会做箍腰烧饼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传统手艺的传承显得愈发重要。 我相信,方言“烀”字将一直陪伴着每一个扬中人,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传承。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432893824
位访问者
本年度:105488379 本月:11278040 今天:15218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