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扬中县志
 
前言
地理篇
经济篇
政治篇
文化篇
人物篇
社会篇
后记
当前位置:首页 >>扬中县志>>社会篇
社会篇  
上一条:第四章 方言
第五章  故事异闻
佚名   2009-09-09

第五章 故事异闻

第一节 故事

“禾蟮”的来历

很久以前,在太平洲江对过的圌山顶上,有一座大庙。庙里和尚在后院种了一块青菜,长得又肥又嫩。 一天,小和尚听见菜地泥土中有“瞿瞿”的声音,象吹笛子那样,蛮好听的。他想看看是 什么在叫,拿起锹就挖,挖出一对蚯蚓。他以为是毒蛇的儿子,就把它们从头部铲断。 蚯蚓被铲断后,身子还在动。恰巧老和尚来了,看见蚯蚓被杀伤,厉声训斥小和尚:“蚯蚓吃素泥,屙肥土,松土代耕,是善禾之虫,你杀生损道,作孽,作孽!” 小和尚连忙忏悔:“罪过,罪过!” 老和尚要他把蚯蚓救活。小和尚在后院门上撕了一条褪了色的春联纸,吐了一口唾沫,把蚯蚓的头颈接了起来,又放进菜地里。 蚯蚓活了,从此颈上多了一道粉红色的箍。它不再吹“笛子”了,也不愿住在山顶上。 过了些时,老和尚叫一个和尚到太平洲去化缘,吩咐他带一盆寿仙桃树,送给太平禅院的老和尚。 蚯蚓知道后,想到太平洲去。刚好这时蜜蜂来采菜花蜜,蚯蚓就问他:“太平洲好不好?” 蜜蜂说:“我常常飞过去采花蜜,那里花红柳绿,是世外桃源。” 于是,一对蚯蚓从寿仙桃树盆底下的小洞里钻了进去,被和尚带到太平洲。 太平洲水土肥沃滋润,蚯蚓繁殖很快,不几年洲上到处都有了,土地表层都有象乱馓子那样的蚯蚓屎。土肥禾丰,种田人知道是蚯蚓帮了大忙,把蚯蚓叫做“禾蟮”。 太平洲还有这样的谚语:“禾蟮屎,堆靠堆,稻和麦,双丰收。”“田里禾蟮多,仓里米麦多。”

蝗虫菩萨

世上的菩萨虽多,我们太平洲上还有一尊蝗虫菩萨,却是别处没有的。 老早先,太平洲上有个太平庙,庙里有一尊蝗虫菩萨的塑像。常年香火不断,烧香还愿的人接二连三,都祈求蝗虫菩萨降福消灾。人们对蝗虫菩萨为什么这样心诚呢? 过去,太平洲上的蝗灾特别严重。每逢春三二月之后,总有无数的蝗虫飞到太平洲糟塌庄稼,而且,蝗虫飞到哪块,哪块地上就会生出成千上万的蝗虫。有一天,一大群蝗虫飞来,黑鸦鸦的乌了半边天。蝗虫飞到哪里,哪里的庄稼就被吃得一干二净,有的地方连树皮草根都被啃光了。 有一天,一个小姑娘正在高岸上放牛,她见一大群蝗虫飞到庄稼地里,眼看这片庄稼就要被啃光,她连忙从牛背上跳下来,脱下衣裳扑打蝗虫。她原来是想把蝗虫赶跑的,没想到,蝗称越来越多。她扑打了一阵子,浑身没了力气,急得流下了眼泪,望着乱飞的蝗虫央求:“蝗虫呀、蝗虫,庄稼是老百姓的血汗换来的呀,是我们穷人的命根子啊,可怜可怜我们的父老乡亲吧,你们别再糟塌庄稼了,要吃,就吃我身上的肉吧。”哪晓得她这么一祷告,这群蝗虫真的飞出稻田,全部落到她的身上,咬呀、啃呀,不到一袋烟的工夫,这位姑娘全身的皮肉都被啃光,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这些蝗虫吃掉了姑娘身上的血肉,就全部飞走了。 小姑娘舍身救庄稼的事,很快传遍了太平洲,不少的人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就用留下的骨头塑了一尊泥像,称她为蝗虫菩萨,还建了庙常年烧香敬她。 从此,每年蝗虫要来的时候,大家纷纷地到庙里敬香,求她保佑。说也奇怪,那些蝗虫尽管从庙前飞过,却再也不敢落下来祸害庄稼了。 后来呀,江南有个地方遭了严重的蝗灾,那里的人听说太平洲上有个蝗虫菩萨显灵,都赶到太平洲来敬香求菩萨,而且也是有求必应。这些人尝到了甜头,便私下合议:蝗虫菩萨这么灵验,我们何不造一座大庙,把蝗虫菩萨请回去?他们公众凑了些钱,砌了座庙。有一天夜里,趁太平洲上的人不注意,他们就把蝗虫菩萨抬走了,究竟抬到哪块去了,现在也说不清楚。 蝗虫菩萨的塑像被抬走之后,蝗虫又来糟塌庄稼了,这可怎么办啊? 有一年春上,长江发大水,有人发现江面上淌过来一段木头,木头上有鼻子有眼睛的,有的人说象蝗虫菩萨,热心的人就把这段木头重新塑了一尊蝗虫菩萨的像。往后,每当有蝗灾时,人们只要前去敬上几炷香,祷告一番,这蝗虫菩萨竟跟以前一样会显灵。 这尊蝗虫菩萨的塑像一直保留到解放后。

九子不如石子

过去,有个人家夫妻两个,生了九个儿子,老头子天天跌个跟头抓把泥,为儿子当牛做马,一天忙到晚。 老人忙了几十年,给儿子都砌了房子,娶了老婆。哪晓得刚了了手,老伴又死了。老人住在茅草棚里,屋上漏,屋里潮,寒天还有风雪刮进去。一天三顿也不周全,日子不好过。 隔壁邻居看老头子很可怜,有子有孙,他们做手艺的做手艺,寻钱的寻钱,生活都过得蛮好的。虽说老头子儿孙满堂,可怜这么大年纪,一天三餐都忙不到嘴,也没得哪个送给他吃,衣食住行都没着落,恨不得急得要寻死。所以埭上的人也骂他的儿子媳妇不孝顺,都同情这老头子。 隔壁的张木匠,要帮他过点好日子,让他几个儿子都来服侍他,就想了个心思:张木匠对他的几个儿子说:“你家是个大家人家,老头子同你们娶亲换室,忙得不错啊!不过,老头子还有存货,他那两只箱子里还有东西没有分哩。你们要想分这个家产,就要好好孝顺老头子啦!” 老头子哩,急得到江边想跳江寻死。一想,跳江寻死要惹人家说闲话,还是慢慢地挨。他又看到江边有不少石子,不如弄些回去,等自己死了,也好垫垫棺材底呀。于是脱了件坏衣裳包点石子带回家,往箱子里一摆,今天包一点,明天包一点,也积了不少。老头子怕人家看见笑话,就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锁,不管到哪个地方去,箱子和门都锁得好好的。 张木匠又对他儿子说:“可是的!老头子一出去,门和箱子都锁得好好的,里面的金子、银子海啦!要想分他的家产,就要孝顺他,好好服侍他。不然,他的金子、银子就会送把别人去了。” 嘿!张木匠这话一说,还就灵哩。九房儿子、媳妇都动了心,都想得这批家产。你也把老头子接家去过,他也把老头子接家去过,大家抢着接。有几个精明的儿子、媳妇,还留老头子多过几天,鱼呀、肉呀,豆腐、百页呀,硬把老头子吃。后来,望见老头子穿的旧衣裳,补补缀缀的不象话,这个媳妇说,“我这块有皮袄呐。”那个媳妇说,“我这块有鸭绒的哩。”另一个媳妇还说有更好的哩。都抢住把他穿。老头子身上也穿得滑滑滴滴的了。他们都想对老人服侍好一点,骗骗老头子,让自己独得这份家产。 过了一段时间,媳妇们就问:“爹爹,你告诉我,那箱子里是什么?”实际上箱子里没有什么好东西,全是石子哎,老头子怎么好说哩。媳妇们见他不肯说,都以为他怕露富,就更加要骗住他,加倍奉承他。 后来,老头子得了重病,九个媳妇都围在床边上,一个也不肯离开。有个媳妇说:“爹爹,趁你在世,把你箱子开下来,金子、银子啊,大家伙儿分分吧。” 这时,老头子确实不行了,他望着儿媳妇扫了一眼,哼了一声:“九子不如石子,不如石子呵!” 媳妇们等老头子断了气,七手八脚,抢着把箱子打开一看,两箱子全是石子呵!

大干川—太平洲

有一年,江南大旱,田地里干得裂开了口子,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穷得咽草根,吃野菜,最后连树皮也啃光了,许多人活活饿死了。走投无路的灾民,只得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一天黄昏,一群灾民走啊走的,不知不觉中来到了长江南岸的圌山脚下,实在太疲乏了,便就地躺下歇息。朦胧中,那个领队的汉子,被一阵奇妙的音乐声惊醒,接着嗅到了阵阵清香,睁眼一看,只见一位银须皓首的老人,朝他含笑点头示意,然后在那石壁上划了几个字,又用龙头拐杖朝前指了指。逃荒的领头人正想问个究竟,只见老翁在烟雾中消失了。 领头汉子心想今天一定是遇上仙人,连忙唤醒众人,一齐往石壁跟前走去,抬头只见石壁上写着三个大字:大干川。再往前走,没多久,一阵阵轻风中,隐隐约约传来低沉的波涛声。被干旱折腾够了的逃荒人,都感到生活有了希望,他们不约而同,一窝蜂似地奔向前,眼前是烟波浩渺的长江,眼尖的,趁着月色,还看到江中间那黑糊糊的沙滩。 于是,这群灾民中,有的留在江边定居,有的在那个领头人的带动下,砍树扎筏,渡过夹江,来到江心沙洲上。从此,他们摆脱了干旱的折磨,凭着勤劳的双手,围滩造田,创建家园。 “大干川”是什么意思呢?许多人百思不解其意。还是那个聪明的头头,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他在这三个字上分别加上一、二、三笔,便成了“太平州”三个字;又因为这东南西北整块河滩都在江心水上,便给“州”字加上个“水”旁。于是成了“太平洲”。此后,“太平洲”的名字便渐渐传开了。“穷奔沙滩富奔城”,大江南北过往的船只常常在这里躲避风浪;穷苦的百姓也纷纷来到沙滩上,成家立业。

长旺桥和豆腐店

你晓得我们“长旺”这地名是怎么来的吗?说起来这里还有段故事呢1 那是清朝末年,地方上攒钱在这块造了座三节木桥。有了桥,人们都来桥上晃荡晃荡,大家说就叫“晃晃桥”吧!桥头村民徐侉子跑码头做生意赚了几个钱,就在家里开起一爿豆腐店、或早或晚,时时有人送几个小钱来,换碗热豆浆解渴养身。虽说如此,豆腐店的买卖总不大兴旺。 一天,有位妇女清早来做生意,徐侉子热情地招呼:“大姐姐,你带一块钱了吗?”妇女不懂他是什么意思:“我只搬几块豆腐,不曾……”“噢,这个大姐姐,你可晓得我这豆腐店有个规矩!每天,凡是头一个到我门上做生意的”,徐侉子眯着小眼睛,伸出食指,“头一个,只要付一块银元,就是说三百个铜板,可以尽你选货;不管多少,只要能拿走。随你挑也好,拎也好,扛也好,反正一个人一次能拿走。大姐姐,你今朝是头一个,好做做这笔便宜买卖啦!”。妇女朝徐侉子望望,并没答话,半信半疑地搬了豆腐就走。 开先人们不会做广告。徐侉子豆腐店的特殊规矩好几天也没有哪个来点卯。这一天启明星还亮堂堂地挂在东边天上,徐侉子磨好豆腐压好百页,打开店门,这时来了个中年汉子,五尺五的大个子,一身藏青家机布衣裤;黑脸膛,络腮胡,那嘴巴好象咬得动铁,肩膀好象能扛得起山,拿一支又宽又厚的净木扁担,扁担头上绾着苎麻担绳。 “店家早!”大汉不亢不卑,打着招呼跨进店门,从身后裤带上的大皮夹里摸出一个黑布包,取出一块白里透青的银元,递给徐侉子。徐侉子一见银元,细眼睛眯得更细更长,“哦——大兄弟,你,今朝是头一个!”徐侉子接过银元,捏在手里,再托在手心,又瞥一眼,然后伸出大拇指“头一个,好!我徐记豆腐店今朝开张!”他小跑步似地把银元送进里屋,又小跑步似地出来:“嘻嘻,大兄弟,你要点什么货?尽拿尽拿。我这块豆腐是五个钱一块,百页是十个铜板一斤,豆饼是二十个铜板一块——你……“还有什呢?”“我这房子小,铺不开,就这三样,还……有时还卖点豆油,不过昨朝卖脱了……”大汉也不多话,拎起一块饼掂一掂,问:“多少重?”“十五斤,只多不少!” 大汉敲开担绳准备捆扎豆饼。徐侉子也帮忙,搬到八块时,徐侉子又眯起眼:“大兄弟,八块就是一百二十斤,一担就是二百四,你挑几块?”大汉说:“不是尽管挑吗?”“是啊,只要一次挑走,二十三十,随你多少,我是怕……”徐侉子心里翻了:“要是这夯郎能挑二十块,就值四百个铜板,我可要蚀本一百个铜板呐!” 你晓得大汉这一担挑了多少块?二十四块,三百六十斤!讨了一百八十个铜板的便宜,徐侉子只好伸着舌头张着嘴,看着大汉把二十四块饼挑走。一块银元买三百六十斤豆饼,这件大便宜事一阵风似地传遍于七村八埭。 第二天蒙蒙亮,比昨朝还要早,徐侉子门外来了十几号人,有男有女,个个身强力壮,腰圆臂粗。徐侉子一开门,那群男女风似地涌进来,都说自己是第一个。争了半天,哪个也不肯让步。徐侉子到底是走江湖的,眉头一皱,就有了主意:“各位兄弟乡邻,嘻嘻,承大家赏脸,到我店里头做生意,不要争,不要吵,我姓徐的说话算数,不忘大家的面子,今朝送各位每人二十块豆腐。还有,从今朝开始,我徐记豆腐店减掉一个钱价格:四个钱一块,怎么说,我姓徐的够交情吧?啊?哈哈?”那十几号人都讨了巧,象拾到一百个钱似的高高兴兴地散了。就这样,那个一块钱尽挑货的规矩也破了。徐记豆腐店在晃晃桥四周方圆几里从此也有了名气。不到半年,桥两岸又有几户人家凑上来做买卖,这下子晃晃桥成了龙地。 晃晃桥大姑娘似的又引起人们的话题。大家都觉得“晃晃”这个名字不太正派,要改。不知谁说道:“晃晃桥,晃晃桥,晃晃桥不晃也不摇;打从有了这晃晃桥,这地方就兴旺起来了,倒不如就叫‘兴旺’桥吧。”一个秀才模样的人一听,摇头晃脑地接了口:“嗯,老弟高见:北面有‘兴隆’,南边有‘高兴’,东面有‘永胜’,这不是‘兴旺’成了一条线,‘吉利’就是一大片了嘛!”另一个老者抹一抹胡子,不紧不慢地说:“兴旺”这名字好倒好,只是——一时兴旺还不如长远兴旺好。”

告御状

明朝初年,细民洲一匡田都是徐达庄房的。每年夏、秋两季,西沙就有人乘了船来收租。 有一年庄稼遭了灾,麦子收成不好,老百姓恳求减租,收租的人不答应,还恶狠狠地说:“徐元帅下令,交不起租就抽田。” 人们一边扒草一边谈论,个个气鼓鼓的。王福兴也在扒草,这位聪明过人、敢说敢为的少年小子越想越气。他把草一团,往泥里一揣,嚷道:“徐达怎么样?仗势欺人,我到皇帝面前告他!”说罢,他蹬蹬蹬地跑回村子,跟几位年长的商量了一番,便带了状子上了路。 一个月后,王福兴回到家乡,笑嘻嘻地告诉人们:状子告成了,皇上赐名我洲叫细民洲。徐元帅当面告诉我,他家没有田在这儿。说着,他拿出了签着徐达名字的手谕,“凡达田,皆豁税”。人们高兴得跳起来,嚷着要退租,王福兴领着大伙儿直奔徐达庄房。 收租的见人们涌来,吃了一惊,当知道大家的来意后,说:“元帅答应了,我马上退租。话说回来,要是元帅火了,把带头闹事的砍了,可别怪我!” 王福兴哈哈笑道:“老子刚从京城回来!有徐达大元帅的手谕在此!” 那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泥腿子敢上京城。他一见徐达手谕,便吓瘫了,哀求道:“我该死,我该死!我说实话,这庄房不是徐达元帅的,是我家徐老爷的……” 王福兴上前一把揪住那人的衣领:“好哇!你冒名收租,该当何罪?!走,到衙门去!” 那人象鸡子啄米似地连连磕头,说;“饶了我吧!我退租,我退租!” 当天晚上,那人带着随从开着空船离开了细民洲。之后,西沙再也没有人来收租了。至于徐达手谕,谁也没有再见到过。 几年后,为了不忘告御状的王福兴的功劳,细民洲的人们便把徐达庄房改建成“达兴庙”,一直流传下来。

和尚圩为啥缺一角

北滩又长出了一块老大老大的滩来,人们包围了一个新圩,取名和尚圩。不知怎的,打从新圩围好后,滩不但不长,反而开始倒坍。人们年年修,年年围,它也就年年倒,天天坍。 传说那儿来了一个扒沙姑娘。谁也没有见过扒沙姑娘是个什么样子,只知道她天天把滩下面的沙土朝江里扒,扒空了就坍。 一天,人们见新圩中间的菜田里一堆黑呼呼的东西,走近一看,是一只足有磨盘大的獭鼋,懒洋洋地躺在那儿晒太阳,那四只脚就象四把钉耙,厉害得吓人,看见的人只敢远远地呼喊,不敢靠近它。 獭鼋听见喊声,便慌慌张张地朝江里逃,那四条腿扒起来的泥土足有杨树顶高,泥块掉下来象落暴雨似的。那时正是秋忙,人们听见喊就随手操起钉耙、锄头、扁担、草叉,从四面围住獭鼋,将它打死了。 獭鼋肉好吃,但没人敢杀。据说,獭鼋血滴到哪儿,地就要坍到哪儿,它的弟兄要来替它报仇的。 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将獭鼋抬上船,划到江中心杀了,再抬上来煨了吃。 从此,新圩再不坍了,但坍了的地方也长不起来。所以至今和尚圩还缺了一只角。

三鲜落网

鱽鱼、鲥鱼与河豚,是长江特产的三鲜。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鱽鱼、鲥鱼与河豚一同前往金山寺拜佛。临行之前,东海龙王把它们三个召集去关照道;“听说你们同往镇江金山寺拜佛,这一去路途遥远,途中渔网密布,十分危险。特别是太平洲一带,你们可要倍加小心。” 鱽鱼、鲥鱼与河豚一听,吃惊不小,顿时露出畏难之色。龙王见状,马上宽慰道:“不过,你们也不必过于紧张。临行我送你们三句话:遇网而钻,遇网而缩,遇险莫慌。” 河豚当下俯伏在地:“请圣上明示。” 龙王捋胡须哈哈大笑,转身对鱽鱼说:“你呀,个子瘦小,一旦遇渔网,不可畏缩不前,要拼力向前撞去,从网眼中直钻而过。”它又面对鲥鱼:“你呢,个子肥大,网眼是钻不过去的,一旦碰上渔网,要赶紧往后缩,然后绕道而过。”最后,它又叮嘱河豚:“我晓得咯,你嘴小肚皮大,平时好生气,一旦遇上险情,要沉着冷静,切莫慌张,千万千万不能生气。” 鱽鱼、鲥鱼与河豚离开龙宫,日夜兼程。几天之后,它们已行程百里之多。这一日,鱽鱼突然跳起来叫道:“你们看啊,前面浮在江心的那块绿洲是什么地方?” 河豚顺着鱽鱼指的方向望去,若有所思地说:“对了,那可能就是太平洲了。临行之前,龙王曾一再关照,太平洲一带渔船星星点点,渔网密密层层,大家可要格外当心哪!” “我不信,我不信!”头摇得象个拨浪鼓似地跳了起来,哪晓得就在它一头栽下水的当儿,猛一下撞在渔网上,整个鱼头已钻进了网眼中。这一来,鱽鱼可慌了神,早把龙王的叮嘱忘了个净光。连忙朝后退缩,就这么一缩,腮下的两片划水已被网眼卡住,想进进不得,想退又退不了。 再说,鲥鱼一见纫鱼拼命往后退缩,它想:“我与纫鱼正好相反,它往后退缩,我肯定就是往前钻了。”想到这,它使出全身的力气。拼命朝前钻去。那晓得这一钻,整个头正好被结结实实地扣在网眼上。 河豚低头一看,哎哟,我的妈呀!鱽鱼、鲥鱼全上了网,它心里一急,小嘴这么一抿,大肚皮就气得鼓起来了。这时,它头发昏,脑发胀,昏昏花花的就一头撞在了渔网上。结果,它们三个一个也没有能赶到金山寺拜佛。从此,在太平洲(现扬中县)的老百姓当中,长期流传下来这么一句伴有嘲讽味道的口头禅:当钻的不钻,当缩的不缩,气死老河豚。

 

第二节 异 闻

一笋三头

(载于《扬中民报》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 三区德云乡第一保内,居民姚安才家有竹园一方,广约半亩,修竹猗猗,颇为茂盛。近来园内新笋生长,讵有一株岔出三头,耸立园内。观者甚多,莫不称奇,记者好奇心所驱,到实地一观,果不虚传。

奇闻“乌龟咯咯叫”

(载于《扬中联合报》民国卅八年四月十四日第二版) 扬州人徐万高,在三茅镇开设理发店有年,以其性喜饲养家畜及鸟类,故家中猪、鸽、八哥等均有,每于业余时即着手料理饮食或到郊外放雀。伊据人云,饲猪之食料,须饲龟在内,以免猪食饲料后发生病症,故亦养大小乌龟数头。讵料昨晚,龟在猪料内“咯咯”叫声不绝,其时徐妻卧于床上,以为“鬼”叫之声,惊惧不已……燃灯以视究竟,燃灯后在屋内静听“咯咯”声,始于猪料内闻得,结果乃一龟伸颈“咯咯”不已。徐妻随即告邻人始末,顿使邻人争相观看,称奇不已云。

两头蛇

1987年1月26日,联合乡联合村农民樊兆林在挖建房地基时,挖到一条奇怪的两头蛇。 这条蛇满身红斑黑点,似“赤链蛇”,长约25厘米,粗细与普通钢笔差不多;头部长着两个头,呈火叉形状;两个蛇头上各有两只小眼睛,两张嘴。由于天气较冷,挖出时这条蛇仍处于冬眠状态。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73958362
位访问者
本年度:6375908 本月:6375908 今天:78313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