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宫的“朕亦甚想你”系列折扇、恭王府的“天下第一福”成为景区乃至城市的新“代言人”,这些小玩意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旅游纪念品。那么,假如有外地亲友来,你会推荐什么纪念品让他们带回,让他们追寻“镇江记忆”呢?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四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并指出,深度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镇江在这方面做得如何?又将怎样抓住这次机遇推出一些新品?记者连日来进行了一系列探访。
让馆藏资源“活”起来
因为蕴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十二生肖竹编、白蛇传邮册、七弦琴书签……是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中最受观众和游客欢迎的产品。馆长周明磊告诉记者,利用馆藏资源开发文创产品,重要的是对馆藏资源的生产性保护。要使它们在获得市场、游客肯定的同时,本身携带的文化因素得到传播、推广。“在保护并传承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必须明确针对哪些客户群体。特别是对来访游客,定价肯定不能过高,能让人看中了买了就走最合适。”周明磊坦言。
而在镇江博物馆馆长杨正宏看来,优质的文创产品就是展览的延伸,就要让游客有“把展品带回家”的冲动。他介绍说,镇博从最早的复制、缩小展品出售,到现在的设立专门部门、人员负责设计、销售,已对文创产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说白了,一价廉物美,二富有创意;就你这儿有,别的地方买不着;三能浓缩镇江特色,一看就能想起。”杨正宏表示。
既找用户需求,
又寻特殊点子
《意见》指出,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广泛应用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发艺术性和实用性有机统一、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这意味着,在开发文创产品的时候,既要重视用户的实际需求,也要考虑把文化和创意有机结合。周明磊告诉记者,民艺馆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游客意见簿等形式了解用户需求,通过和高校、相关企业合作征集新创意,力图解决好创新能力不强、设计和制作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社会功能拓展不够等问题。
而镇江博物馆则通过引进人才、开办创意设计大赛等形式征集了部分既富有镇江特色,又有年轻人喜爱的网络元素的作品。“例如一组以卡通化的刘备和孙尚香为原型的作品,就是由一个大学生设计的。大家都觉得很可爱,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很‘萌’。等最终产品面世,相信会受到欢迎的。”杨正宏做起了“广告”。
90后来镇工作的公务员杨君说,接待老家来的同学、朋友,人家问起镇江有什么好玩的小东西可以买了随身携带,一时还真想不起来。如果能有一些既一看就明白带有镇江故事,又特别招人喜爱的产品,再开个网店、微博啥的,肯定会火的。“比如法海啊、白娘子啊、三国啊啥的,我觉得都可能设计出来。内容不比故宫少呀。”她说。
保障措施都落地,
创意才能见收益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消息,目前文化场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也面临一定的政策障碍,主要是博物馆经营资格问题:国有博物馆绝大多数划分为公益一类,按规定不能开展经营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积极性。对此,《意见》明确了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文物单位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相关单位从事开发活动起到了“正名”和“保障”的双重作用。
杨正宏表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给馆里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虽然成立的公司通过设计、销售文创产品给博物馆本身带来了经济效益,但要更好地乘《意见》的东风,还需要更多地方政府、部门的保障措施。“在人才招引、税收扶持等方面如果能给予更多政策引导,相信不管是博物馆还是文化馆、图书馆,用于设计、开发优质文创产品的马力都会更足。”杨正宏说。
业内人士认为,文创产品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某几种商品,或者是某一个环节的开发与利用,更重要的是在于系统打造文化产业链,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经营模式。重要的是将文化内涵通过创意展现在产品中,运用一定的模式将创意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最终完成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