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47岁“傻”女子张秀芹:义务照顾孤寡老人24年无怨无悔 下一条:【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在基层群众中生根开花 “第一书记”们扑下身子攻坚克难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连续16年“1号文件”聚焦民生 扬州打造民生幸福“升级版”
扬中市新闻中心   2017-04-21

  

“十二五”以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累计达400亿元,是“十一五”的两倍,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十二五”以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累计达400亿元,是“十一五”的两倍,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市民载歌载舞表达心中的幸福。庄文斌徐文杰摄

市民载歌载舞表达心中的幸福。庄文斌徐文杰摄

原标题:名城扬州打造民生幸福“升级版”

为政之要,在于为民。为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扬州连续16年出台“1号文件”聚焦民生,每年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改善民生。2017年的民生“1号文件”,把持续拓宽富民增收渠道摆上“头版头条”,大力实施“12345”创新工程,通过创业创新带动就业;通过建设特色小镇、发展农家乐等路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26件民生实事,锚定“富民坐标”,既是市委市政府的郑重承诺,更是460万扬州人民憧憬的新福祉。老百姓都说,这是民生幸福“升级版”。

一条路径

连续16年“1号文件”聚焦民生,踩着百姓脚印干实事

“我们老人上午逛瘦西湖公园,中午到社区食堂吃饭,8块钱三菜一汤。”去年底,虹桥社区张春林老伯亮相央视《新闻联播》,这样介绍扬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安逸的晚年生活,幸福溢于言表,引来全国无数观众对扬州的羡慕。

一位坐在手推轮椅上在社区公园闲逛的老人,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激动得努力从轮椅上站起来说:“这几年政府办的这些民生实事,全是踩着老百姓脚印走的。”这样的话从一个腿脚不甚灵便的老人口中吐出,缘于其从党和政府的民生工作中真正体会到了“获得感”,更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极大褒奖。

最基本的民生,就是最重要的民生。自2002年起,16个“1号文件”踩着百姓脚印干实事,踩出一条清晰的民生幸福工程路径——由“解困民生”“普惠民生”向“幸福民生”转变。

为了让百姓“喝上干净水”,扬州先后投入近45亿元,在全省第二家、苏中苏北第一家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城乡居民饮用水“同源同网同质”,让全市460万人民全部喝上了干净的长江水、运河水。

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菜”,扬州实施了“1161”菜篮子工程、“115”鲜奶工程、社区平价蔬菜店,让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便捷、越拎越便宜、越拎越放心。

为了让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扬州在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启动实施新一轮“绿杨城郭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共保蓝天”专项行动,碧水蓝天成为城乡居民最大的生态福利。

“扬州的经济总量不一定比其他城市高,但是很多民生工作也不比其他城市逊色。”常年走南闯北的高邮籍资深媒体人刘炎迅,春节期间观摩扬州的城市公园和农村卫生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参加“百名回乡过年扬州人座谈会”时,他这样点赞家乡的民生幸福工程。

“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市委书记谢正义在全市聚焦富民·民生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进一步把聚焦富民、改善民生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度的责任担当,集中力量再干几件大事实事,推动民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个理念

用政府“紧日子”换百姓“好日子”,集中力量办好人民群众关注的大事

前不久,仪征市大仪镇62岁的邵桂兰在家门口的大仪中心卫生院接受了疝气切除手术,令她意外和感动的是,苏北医院知名医生、麻醉专家守在她身边。像大仪中心卫生院这样的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扬州一共建成了18家,累计投资约10亿元,造福300多万农民。

健康快乐是老百姓的本质需求。近年来,扬州着力构建现代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医疗卫生监督和体育健身锻炼“六个体系”,努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十二五”期间,扬州人均期望寿命增加了4岁,2016年更是达到了78.97岁,比全国高了3岁。

用政府“紧日子”换来百姓“好日子”。近年来,扬州每年把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从百姓最难、最急、最盼的事入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以“钉钉子”的精神,集中力量办成了几件大事。

一串串温暖的民生数字、一项项扎实的民生大事,既是民生改善的标尺,更带来人民群众更大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治城先治水。过去五年,扬州投入120亿元,铺设地下雨污管网582公里,基本建成“不淹不涝、清水活水”城市,成为扬州人交口称赞的“里子工程、良心工程”。

兴城先兴人。“十二五”以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累计达400亿元,是“十一五”的两倍,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师待遇显著提高,有力激发和调动了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我市通过“组团办学”“教师交流”等工程推动教育资源均衡优化配置,“零择校”新政的实施赢得了全社会一片点赞。去年,扬州高考综合实力在稳居全省前列的基础上,再创四个“历史新高”。

从2010年起,扬州累计投入170多亿元,用5年时间实施了老小区、老街巷、老庄台等“八老”改造工程。让扬州城市美丽变身,市民生活品质改善,市民盛赞“八老”改造是我市最为系统、投入最大的一项实事工程、民心工程。

扬州还投入50亿元,在苏中苏北第一家实现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让失地农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养老保障;每年投入13.5亿元,在主城三区实现社会保障和民政福利“同城同步同标”,为460万居民撑起越织越密的“保障网”。

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扬州“十二五”期间很重要的一条经验。

一个坐标

锚定“富民坐标”,精准施策,让百姓“口袋”更加殷实

早春二月,空气中的年味还没有完全散去,市级机关的5800多名干部组成1018个工作组,走村访户,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短短一个多月,全市机关干部走访群众63000多户、企业6800多家,梳理问题建议5200多个,已帮助解决或承诺解决问题1850多个。

“富民的路子,要站在田埂上想”。聚焦富民,走千村,访万户,这一走,看到了欢笑,看到了感动,看到了成就,也看到了期望;这一走,建机制、解难题、求实效,用心用情用劲,干群关系得到了升华。

怎样锚定“富民坐标”?扬州这样作答:把就业富民作为第一路径,把创业富民作为最大潜力,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

为让百姓“有稳定的就业”,全市加快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每年推荐的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

为推进创业富民,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创业信息资源和平台整合,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完善专业化、网络化创业服务体系”。同时明确,“新建创业指导中心9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0个,发展10个专业化众创空间,开展创业培训1.5万人,支持成功创业7500人,新增就业创业20万人次以上”。一组斩钉截铁的数据为创业促就业提供了明确目标。

为推进精准扶贫,市委、市政府的承诺掷地有声:今年所有县(市、区)要实现年人均收入7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革命老区高邮市周山镇针对不同贫困对象,通过纳入低保、费用减免、帮助就业、产业扶持等不同方式,推进精准扶贫,做到一户一策,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帮助困难家庭,不让一个人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十二五”期间,扬州持续完善救急难工作制度机制,自建制以来,已救助各类急难对象1.1万人。扬州救助急难家庭的实践探索入选《全省基层改革100个案例精选》,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一个导向:以“五可”标准推进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1号文件”出台了,如何让民生工程的实施目标、标准、步骤及效果达标?扬州以“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五可”工作法推进民生工作,“要干什么,干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需要什么资源,达到什么效果,何时完成,谁来完成,出了问题谁来负责,每一条都要清清楚楚!”扬州的这一做法在《求是》杂志、全省民生幸福工程会议上被广泛推介。

民生工作,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王麟来,扬州市民观察团团长,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份1月23日的《扬州日报》,上面全文登载了2017年度扬州民生“1号文件”,他告诉记者,每年他都多次受邀参与对民生“1号文件”落实情况的监督工作。

每一项民生工程的建设成果都要在媒体公示,每一个民生工程实施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都要接受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组成的测评代表团的“考试”。为确保民生工程有力推进、有效落实,扬州制定了“三公开三报告”制度,即公开事项、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报告、向组织报告、向服务对象报告。扬州“三公开三报告”制度已经成为让群众监督推进民生工程的有效机制。

为人民办事,请人民参与,让人民评判。《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这样点赞:让老百姓全过程参与,引导大家一起想、一起干、一起苦,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推动实施、一起管好用好运行好,民生事业才更有底气、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能为大家带来福气。

201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每年推出《“三直接”十大环节操作规范》,强化对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直接分配财政资金、直接接触工程建设的环节和人员的监管,截至去年,已经出台了40个环节的操作规范。每一项民生工程的制定,都是一个民主论证、百姓广泛参与的过程。每年"1号文件"制定前,市委、市政府都会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以及市长信箱、12345政府热线等渠道,广泛征集百姓意见,从百姓最难、最急、最盼的事入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市委书记谢正义去年在专题调研民生工作时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一句空话,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创新的思路和务实的举措,推进全市“十三五”民生工作在“十二五”较好的基础之上形成新的民生品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好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本报记者 胡俭


   责任编辑:方澹宁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473066305
位访问者
本年度:5444892 本月:5444894 今天:67511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