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宝在自家牛棚里喂牛。记者 吴丽蓉 摄
牛棚里养着的9头牛,是杨福宝家脱贫的希望。他前不久刚卖了一头牛,1.4万元,这是他家今年第一笔较高的收入。接下来,他还打算再卖两头。
“幸好有政府的帮助,让我顺利地养上了牛。”杨福宝一边喂牛一边对记者说。他一天喂两次牛,早上和下午各拌一次料,中午添一次水。
院子里堆放的玉米秸秆是牛的食物。家里种的玉米不够这些牛吃,为了把牛喂肥,他一年还要花1万多元买饲料。虽然“花费大得很”,但还是觉得很值。
60岁的杨福宝是宁夏彭阳县新集乡白草洼村村民,他家是2015年底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6口人,以前只种了15亩玉米和四五亩麦子,种玉米一年只有1.3万元收入,加上儿子在银川打工,“刚把生活维持住”。
改变发生在2016年。通过贴息贷款4万元,杨福宝买了3头基础母牛,今年又有了3头小牛。买进卖出之后,现在家里还有9头牛。
牛的数量,在当地直接体现了家庭的经济实力。从前杨福宝家里一头牛也没有,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现在有9头牛,在村里算是“养殖大户”了,生活正越来越好。
新集乡副乡长马学武向记者介绍,乡里的到户产业扶贫项目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充分尊重贫困户的意愿,因户施策,精准扶持。
乡里对贫困养殖户的扶持标准分为“3·20”(3头牛或20头羊)和“5·30”(5头牛或30头羊)。杨福宝养3头牛时,政府就补贴了1万元盖牛棚。
“政策好着呢!”杨福宝坐在院子里,环顾四周。窑洞边上的平房是通过危房危窑改造项目新盖的,政府补贴了2.2万元;院墙和窑洞崖面新贴上的砖属于人居环境改造项目,院墙和崖面各补贴了7000元。除了养牛,今年他还种了12亩万寿菊,政府对贫困户每亩补贴500元。
新集乡今年还组织全乡百名党员开展百日帮扶活动,党员和贫困户结对,这项活动从4月底持续到8月底。跟杨福宝结对子的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马常明。
马常明不仅在致富思路上对杨福宝进行引导和帮助,还实实在在地给他救急解难。杨福宝家院墙和窑洞崖面上贴的砖,就是去马常明的砖厂拉来的。政府的补贴还没下来,他没有钱买,就先跟马常明赊了2万元账。今年种下的万寿菊,1200元苗子钱也是马常明垫的。
在村头闲坐的马廷付老汉说,这次人居环境改造,村里人用砖都是直接去马常明的砖厂拉,还都是赊账。一旁的马常明有些不好意思:“等他们有钱再还就行了。”他借钱给村民不要利息,也不要欠条。他是个老党员了,今年结对帮扶了两家贫困户。
现在,杨福宝想再贷一次款。他计划再买上6头育肥牛,新盖个牛棚,扩大养殖规模。按照乡里今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培育扶持标准,养殖存栏量达到“10·60”(10头牛或60头羊)标准,他就会成为“5·30”倍增养殖户,扩建一个80平方米以上的牛棚,政府还能再补贴1万元。
贷款买牛、借钱盖房后,杨福宝欠款将近10万元,但没有一点着急的样子。“生活有盼头,信心大得很。”他咧嘴笑道。(记者 吴丽蓉)
|